国办印发《意见》大力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

2017-09-11
摘要:

  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政策解读)  解读人:国家粮食局局长 张务锋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 [详细]

  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政策解读)
 
  解读人:国家粮食局局长 张务锋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提升粮食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相对宽松,粮食库存持续高企,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在这种大背景下,统筹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健全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意见》是国办印发的粮食产业经济方面的第一个专门文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合理库存作前提,又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张务锋说,《意见》的亮点很多,比如对产业发展亟须突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新举措,包括: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建立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兴粮”工程等重点措施等。
 
  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从2017年起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今年重点支持黑龙江等16个省份的相关工作已启动实施,其他重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意见》对各地在实践中的产业经济新模式作了总结和肯定,提出了全产业链经营、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主食产业化、循环经济等多种模式。这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向、方式和路径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到2020年,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粮价市场形成机制改革,加大粮食库存消化力度,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粮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举措。2016年,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1.8万家,加工转化粮食4.8亿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利润1321亿元。同时也要看到,粮食形势的深刻变化,对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高粮食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主食品工业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50个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着力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着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粮食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业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三是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四是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五是着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现阶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裕,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动向,着力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粮食及粮食产品供应。
 
  《意见》针对性提出以下措施:大力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
 
  张务锋说,当前,我国玉米等部分粮食品种高仓满储,需要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带动粮食库存消化。要着力增加功能性淀粉糖以及用于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玉米精深加工产品有效供给,减少相关产品进口依赖。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在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处置霉变、重金属超标、超期储存粮食等,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探索开展淀粉类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试点示范,适应绿色发展新要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同时,要积极支持地方出台有利于精深加工转化的政策,促进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9月10日 02版)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