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油茶树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1-10-25
摘要:

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今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湖北日报
20211026/d39842284728ee301ccbe2bb689f784c.jpg

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中国首个油茶博物馆……金秋,走进集精深加工、栽培示范、科研教学、文旅于一体的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满眼青翠,生机盎然。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湖北省首批50个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成套化、标准化技术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推动地方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其中的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今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企业吃下“定心丸”

“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唐代诗人李商隐一诗道尽茶油风味。咸宁通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宋代已开启油茶树的人工种植。

“发展任何产业都需要科技的支撑。”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大兵说,以前通城县油茶栽培面积不大,树体生长慢、植株不大,但也有少量结果,为助推油茶企业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省、市、县科技局积极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实,让企业吃了一颗科技投入的“定心丸”。

“油茶,是致富的法宝。”在国家油茶科学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姚小华眼中,油茶树能绿化荒山,成熟的油茶果可以制作茶籽油,生产保健品、化妆品;茶饼可提取残油,萃取茶皂素;茶壳可提炼木糖醇,制作栲胶;油茶花还是丰富的蜜源……迄今,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先后从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引进高产无性系21个、杂交无性系5个和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25个进行试验评价,明确了长林4号、53号为通城县主栽品种。而与高    校联合研发的“油茶籽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技术,则获得了国家专利,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延伸农业科技产业链

一艘近20米高、80米长的“航母”,静靠在生态湖边。这里,其实是一家既富有时尚科技感,又满溢着油茶香味、古味的油茶博物馆。

“没想到油茶做的肥皂这么好用!”今年“十一”,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的油茶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设在一层的油茶深加工系列产品展厅里,各种油茶产品让游客大开眼界。

为提高油茶资源利用率,该基地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6%以上作为研发资金,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展了茶皂素提纯研究,解决了茶皂素制取工艺存在的生产周期长、纯度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填补了国内高纯度茶皂生产体系的空白。

此外,基地还携手南昌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进行了针对儿童、孕产妇、糠尿病人、心血管病人等人群的营养用油的研究,开发出了“本草天香”系列营养强化用油产品,行销全国。

示范带动高标准种植

除草,施肥,浇水……清晨,通城县塘湖镇村民夏显文来到油茶基地,开始一天的劳作。他身后,200多亩挂果茶园郁郁葱葱。

“油茶树是子孙树,有80年挂果期,子孙都可受益。”夏显文曾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由黄袍山投资打造的油茶产业园建成后,他成为这片茶园的“管家”,年收入4万多元。

“结合科创基地建设项目,我们针对全县所有油茶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乡土专家”胡鹏介绍,基地现已建成5000亩良种油茶高产示范基地,集品种对比筛选、采穗、标准化种植为一体,将带动全县2万亩高标准良种油茶基地的建设,带动1100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基地5~8年受益后,每亩油茶鲜果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2万亩产值达到4000万元,通过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04亿元以上,带动效益十分明显。


相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