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新需求下中国力破粮食安全“四多怪圈”

2019-02-02
摘要:

面对当前粮食领域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学界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跳出粮食看粮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去系统理解、破解粮食困局。当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意味着中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财网

在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18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再次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面对当前粮食领域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学界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跳出粮食看粮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去系统理解、破解粮食困局。

粮食安全的“四多怪圈”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粮食安全的重要阐述,可视之为粮食安全的总纲领。

在中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7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提高0.9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13158 亿斤,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

然而,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领域面临“四多怪圈”。这“四多”,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谢高地撰写的文章,指的是“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浪费多”。

具体来说,从2015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超过6亿吨(人均430公斤);粮食进口1.3亿吨左右。据有关资料估算,2016年至2017年我国粮食期末结转库存约为5亿多吨(库存率90%左右)。同时,我国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年,约为3000万至5000万人口一年的食物消费量。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四多怪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新粮入库、“洋粮”入市、陈粮入口。

尤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7%,预计2030年将达到70%左右。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升级,膳食结构无疑将发生重大变化。

以近年来国人涌向日本高价购买大米、电饭煲的消费行为为例,这意味着中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前述文章中提到,一是主粮消费总量会出现整体下降趋势,肉蛋奶果蔬及特优杂粮等消费持续增长,必然会刺激饲料粮需求的持续增加;二是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食物消费将日渐显露;三是简约式绿色消费会逐渐流行;四是城市宠物群体的迅速增长也将对粮食提出新需求。

诸多变化都意味着,新时代粮食需求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另外,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和风险,而且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户种粮的经济收益日益降低,规模化高效益生产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无法满足我国对农产品的全部需求,适度进口部分粮食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就成为明智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前述文章称,在开放的世界里,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粮食市场是否稳定,贸易规则是否有效,以及我国能否保持获取国际粮食资源的强大能力。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膳食结构变化是国家粮食需求的根本变量。

从需求层面来考虑,据统计,我国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人口高峰(14.5亿至15亿),其中10亿多人生活在城市,老龄人口5亿左右。

按照国家食物营养指南标准和国内调研数据,基于营养需求的人均粮食需求中,口粮为150公斤/人,占38%;与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需求相对应的饲料粮为240公斤/人,占62%。以此计算,到2030年人口达到峰值期间,营养用粮的粮食需求量为5.6亿吨,其中口粮需求2.15亿吨,饲料粮需求3.45亿吨;考虑到包括工业用粮在内的其他社会用粮和可能的损失,粮食总需求大致为6.5亿吨到6.8亿吨之间。

从国内供给侧看,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为6.2亿吨,其中,以小麦、水稻为主的口粮约3.9亿吨,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为2.3亿吨。根据目前农业耕地资源潜力、生产体系和技术管理水平,这一粮食生产能力已达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极限,除非有颠覆性技术,否则未来很难再有显著增长。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实现这种产能必然会付出沉重的资源和环境生态代价。

前述文章称,如果把粮食安全聚焦于我国居民的营养用粮,那么当前我国营养用粮的安全保障程度已达118%。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营养用粮的安全保障程度将为111%;到2050年,粮食需求量会逐渐降低到5.4亿吨,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6%。这说明在未来30多年中,只要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就可以依靠我国自己的资源和农业生产能力,保证城乡居民以营养为目标的粮食安全。

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应该对粮食供给结构进行改革。前述文章建议:

一是调整区域结构,明确界定粮食商品主产输出区、粮食供销自给区和粮食消费输入区,改变“一刀切”的旧思路,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粮食补贴政策。

二是适当压缩口粮粮食(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生产,增加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饲料用粮生产。

三是调整粮食作物品质(种)结构,满足营养和安全需要。

四是改革土地流转机制,加速粮食生产规模户的发展,改善粮食生产主体结构。

五是改革粮食储备体系,明确国家粮食储备单元的国家安全功能,促进粮食储备体系多元化改革。

六是积极稳妥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要落实粮食安全,离不开地方粮食大省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努力。

山东处于北粮南运、西粮东运的枢纽地位,也是排名全国第三的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商品粮基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和6月份视察山东时,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和扛起农业大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1月19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携省内16个地市的粮食管理部门和鲁花、中裕、西王等40多家粮油企业进京,推介宣传“齐鲁粮油”品牌。这背后是国人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消费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心已从注重总量规模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王伟华称,山东作为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转化大省,将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7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全国启动了流通领域的“优质粮食工程”。“优质粮食工程”的实施要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一方面,要有利于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将提升收获粮食的优质品率、优质优价收购量和粮油加工产品的优质品率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利益,将带动农民增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王伟华称,区域品牌“齐鲁粮油”的打造,就是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把山东沉淀已久的粮食资源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实实在在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需求。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务规划处处长刘萍也表示,省级财政已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粮油品牌创建,推动山东“好粮”、“好油”卖好价、销全国。力争到2020年,将“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地域特色产品和企业品牌,大力培育发展10个营业收入过百亿、100个营业收入过十亿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具有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龙头企业。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称,西王年加工玉米300万吨,年产淀粉糖18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50%,药用葡萄糖国内市场占有率85%以上。另外,西王拥有3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结晶果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30余项科研成果,为提高玉米深加工向第三层次迈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他提到,特别是2018年11月西王集团与国家粮科院共建的国家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双方将协同推进玉米产业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聚焦玉米深加工行业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在玉米果糖应用研究、玉米油副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开发和集成创新,不断推动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把“饭碗”、“糖罐”、“油瓶”等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切实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