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 者:陈艳军
食用花生主导市场价格走向
过去,花生油厂的收购意愿和收购价格,基本决定了国内花生价格的走向,而从2010/2011年度来看,虽然花生油厂仍是影响国内花生价格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却失去了国内花生价格的定价权。这在今年花生油厂因亏损退出收购市场,而花生价格仍一路高歌猛进中就可看出。
近两年,花生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即油用消费减少,食用消费增加,由几年前的花生油厂主导市场价格,花生油用消费占六成、食用消费占四成,变为花生食用消费占六成,而油用消费占四成。后期,支撑国内花生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仍是需求拉动,但不是油用需求,而是食用需求。
按目前国内花生油和花生粕价格计算,花生进厂成本在4.9元/斤以下,花生油厂的压榨利润才可能转亏为赢。而今年4月至今,国内花生进厂价格一直站在成本线之上,因此,今年花生油厂开工率极低,大型压榨企业的开工率在40%以下,而中型压榨企业基本无法开工。花生油厂处境尴尬,对花生油压榨产业前景不乐观,纷纷谋求转型或多元化发展。一些进入房地产领域,一些进入花生食品领域或转而加工其他植物油品种。
今年,生存艰难的还有花生出口企业。由于国内花生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今年花生仁出口报价多在1900~2000美元/吨,带壳花生出口价格为1376~1514美元/吨,远高于国际市场报价,除山东产的大粒花生因在国际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还有出口外,白沙这些品种在阿根廷花生的冲击下已无市场。预计今年花生出口总量不超过10万吨,将较去年17万吨的出口量大幅减少,与几年前60万~80万吨的出口量更不可同日而语。花生出口公司目前也不得不转型,一是进入新领域,二是将目标转到国内市场,而不是只盯着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花生价格远低于国内,也带来新的获利机会。我国一直是花生净出口国,企业也一直在花生出口中寻找获利机会,但应看到,随着国内花生价格的上涨,后期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目前的花生国际贸易获利形势已发生变化,由出口获利转为进口获利。
9月下旬,非洲塞内加尔(当地花生也在10月上市)花生C&F报价为600美元/吨,加上运费、关税、增值税后,到港成本不超过6000元/吨,远低于目前国内10000~11500元/吨的花生收购价格;以此折算的花生油进口成本在11000元/吨左右,即使加上精炼费用,也远低于目前国内17500~18500元/吨的花生油价格。
花生和花生油进口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前期做进口花生贸易的收益普遍在2000元/吨以上。不过,由于非洲产花生黄曲霉素普遍超标,存在报关难问题,企业可以进口花生油来避开技术壁垒,寻求高回报。
新花生收购价难以突破前高
8月中旬,今年江西、江苏、四川及湖北等地新花生仁开始陆续上市,自8月下旬开始,河南个别地区率先拉开本年度主产区新花生仁入市的帷幕,随后,山东及河北等产区也渐有上市。目前来看,整个内贸市场采购需求依然不足,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新花生上市初期,由于水分仍不稳定,市场观望气氛较为浓厚,采购活动极为匮乏,花生价格有调整需求。随着水分下降,节日需求增加,价格将回升,但不会突破前期高点。
一是气象预报显示,9月底至10月底仍有五场雨,空气湿度将高于往年同期,花生存储难度较大,企业和经纪人将不敢贸然大量囤货、投资,采购积极性不高,观望情绪较为浓厚。
二是今年银根不断收紧,厂家资金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在原料价格呈高位水平的情况下,多以随购随用为主,也进一步影响花生原料用量。
三是在南方主销区,新花生的集中上市南运,令商户对陈花生仁采购意愿愈发低迷,在缺少利多刺激的情况下,主产区部分仍有库存的商户恐慌情绪升温,上货不断增加,进而导致主产区市场价格持续呈趋弱走势。
四是今年花生价格的表现、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花生种植成本的上升,均会令农民心理预期提高,5元/斤将是农民的心理关口。即收购价格高于5元/斤,农民销售积极性会较高,市场收购进度将较快;而低于5元/斤,则农民会较惜售。
笔者认为,进入10月,花生集中上市后,统货花生价格将回落到5元/斤左右,并有跌至4.5元/斤的可能。花生收购价在5元/斤以下时,经纪人、油企和花生食品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将加大。随着水分下降,食用需求上升,花生收购价将再次回升,但年底前高于6元/斤的可能性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