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产业忧思录:湖北为什么没有双低油

2009-02-25
摘要: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要说对“双低”这个名词的感情浓度,恐怕任何地方的人都没法和湖北人相比。20多年间,它频频出现在我省科研项目的目录中,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中,出现在各个级别的涉农会议上。它走过冰... [详细]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要说对“双低”这个名词的感情浓度,恐怕任何地方的人都没法和湖北人相比。
  20多年间,它频频出现在我省科研项目的目录中,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中,出现在各个级别的涉农会议上。它走过冰雪,扎根泥土,挺身撑起春光一片。
  然而,它至今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健康导向下的“双低”之路
  食用油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科学研究证明,食用植物油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包括硬脂酸、软脂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组成,其中以油酸、亚油酸营养价值最高。但传统油菜品种由于芥酸含量高达46%,不仅不利于人体对食用油营养的消化吸收,而且对心血管有一定副作用。菜籽饼粕本是高品质的饲料添加剂,但由于硫甙含量高,畜禽吃了不消化。
  在健康观念引导下,培育低芥酸、低硫甙(简称双低)的油菜品种,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的重大攻关项目。
  几十年不懈追求
  双低油菜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湖北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早在1981年,我省就开始试种低芥酸油菜品种。到1985年,全省示范应用面积达到7.46万亩。
  1995年,第一个产量高于非双低对照品种(中油821)的双低油菜品种(华油杂3号)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在我省大幅增长。
  十多年来,华中农大和中油所依托其独有的育种理论和科技资源,先后选育双低油菜品种30多个,占长江流域应用双低油菜品种的60%以上,有力支撑了我省双低油菜品种的加快更新和应用推广。
  在省政府及农业部门的有力督导下,我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1700万亩左右,双低率接近95%。全省35个油菜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生产大县(市),共有1200多万亩油菜实现了双低化,形成了江汉平原、鄂东、鄂中北三大优质油菜集中产区。所有这些努力,当然是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低芥酸菜籽油。
  结果与愿望大相径庭
  但是,结果与人们的愿望大相径庭。去年底,省农业厅油菜办对21家规模油脂企业生产的菜籽油进行抽检,结果是平均芥酸含量达14.5%,芥酸含量低于5%的仅有2家企业。2000年,国家农业部发布标准,低芥酸油菜籽中油的芥酸含量≤5%。我省主推的双低油菜品种,芥酸含量大都控制在3%以内。全省年生产油菜籽200万吨左右,按40%的出油率和90%的双低化率,怎么也得有70万吨以上的低芥酸菜籽油。然而,我省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芥酸菜籽油品牌。甚至,也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于向社会承诺——它能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双低油。
  原因在哪里呢
  傅廷栋院士告诉记者,油菜具有异花授粉的十字花科生物特征,不仅非双低油菜和双低油菜之间花粉容易混杂,就是萝卜花也容易通过授粉的环节“乘虚而入”。也就是说,在大面积的双低油菜中,只要有那么一点非双低,或者田埂边长出几株野油菜,风儿一吹,蜜蜂儿一飞,就很容易发生混杂。除了种植,收购环节也很难避免混杂发生,因为双低和非双低的油菜籽,肉眼是无法辨别的。无论是中间商走村收购,还是农民直接卖给油脂企业,都不可能在过秤的瞬间一一检测。有的地方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收获并不明显。武穴市从2003年开始,由财政拿出80万元,政府统一采购,向农民统一供种,供种面积达35万亩至40万亩。按理说,这事做得够保险了。不料,2006年一次抽检,结果让人惊讶,仅30%的样本芥酸含量低于5%。企业也作过一些探索。荆门日月油脂与农民签合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合同甚至精细到一户农民种多少亩,估计产量是多少。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收到纯正的双低油菜籽。因为双低价格略高于非双低,农民出手时,三朋四友“搭一把”很难避免。种植的分散性,收购的多环节,加上前期供种、后期加工仍有可能发生的混杂,使堂堂双低油菜生产大省至今拿不出一个响亮的双低油品牌。优质不能优用,优质不能优价。一条黄金产业链条趴在小生产的鸿沟前,竟是英雄气短。只是,我们还要“趴”多久呢?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