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如何接盘中盛粮油

2008-08-01
摘要:

每一个天津中盛的老员工面对公司现在所处的困境都会非常惋惜,因为这家公司曾经在业界有着辉煌的过去,经历转手后,现在却毁在了宁波人王伟的手里。 曾经的幸福时光 那几年天津中盛粮油的生意非常红火,公司到达... [详细]

  每一个天津中盛的老员工面对公司现在所处的困境都会非常惋惜,因为这家公司曾经在业界有着辉煌的过去,经历转手后,现在却毁在了宁波人王伟的手里。

  曾经的幸福时光

 那几年天津中盛粮油的生意非常红火,公司到达了鼎盛时期。每天现金流上百万元,工行和交行甚至在天津中盛粮油设办事点,每天都有押款车到天津中盛粮油提款。

 尽管在2005年之前,中盛粮油几乎是一家不被人注意的公司,但在国内精炼油领域里,它却一直占据“老大”的地位,特别是大豆毛油进口量,国内无人能敌。

 1999年5月,“中盛国际贸易(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盛国际”)在香港成立,两个月后,这家公司就在天津港保税区投资了一家名为“中盛瑞富国际贸易(天津)有限公司”的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0万美元,主要经营国际贸易、简单加工、代办保税仓储及相关咨询服务。这就是天津中盛粮油的前身。

 据悉,中盛国际的两位投资人是廉华和林杉,拥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的廉华在中国食用油行业里有16年经验,在创立中盛粮油之前,他曾在中国商业对外贸易总公司任职10年,负责油产品、油籽和饲料贸易;而林杉曾在两家从事油产品、油籽和饲料贸易的国企中工作过,在这个行业里有超过20年的经验。

 考虑到中国商业对外贸易总公司是198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内贸易部的直属企业,廉华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及人脉关系是其日后创办中盛粮油的宝贵资产。

 1年后,中盛瑞富国际贸易(天津)有限公司便更名为现在的天津中盛粮油。注册资本由20万美元增加到300万美元。股权也有所变动,由中盛国际独家控股变更为旗下的3家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共同持股。这3家公司分别是中盛香港(持股14%)、香港中盛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持股50.5%)、中盛仓储(香港)有限公司(持股35.5%)。

 到了2002年6月,天津中盛粮油股权再次发生变更。廉华和林杉将旗下3家公司持有的天津中盛粮油股权,全部转让给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中盛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这期间,中盛粮油开始大力涉足国内粮油行业。到2004年底,投资总额已超过1亿美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天津、镇江、东莞及厦门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在全国拥有数十个产品配送中心,从原料的国际采购、物流、生产加工到成品的销售配送,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产品覆盖国内三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已具有了行业领导地位。

 而其经营范围和策略的改变也和那些年国家食用油领域的政策变化有关。在2003年国家放开粮油进口之前,粮油进口是采取配额管理的,而能得到粮油进口配额的公司则很少,中盛粮油在配额方面优势明显,很多公司都必须依靠天津中盛粮油这个渠道来进口粮油。因此,那几年天津中盛粮油的生意非常红火,公司到达了鼎盛时期。每天现金流上百万元,工行和交行甚至在天津中盛粮油设办事点,每天都有押款车到天津中盛粮油提款。

 受灾于期货

 中盛粮油股价也出现了波动,短短几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了近一半,其中在7月15日当天狂跌46.67%,一举跌破了其招股价格,位列当日跌幅榜榜首。

 中盛粮油2004年在香港上市,作为公司创始人,廉华和林杉透过两家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拥有上市公司超过70%的股份。

 然而到了2005年,中盛粮油遭遇了灾难。

 据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在2005年,天津中盛粮油净亏损约1.2亿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05年9月,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炒美盘大豆期货巨亏1.8亿元。

 中盛粮油的主要业务是大豆油的销售(包括毛油和精炼油)——公司向国际供应商采购大豆毛油,转售给国内的其他加工企业,或者自己加工成各类精炼大豆油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这样,中盛粮油的利润空间就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原料价格,即国际市场上的大豆毛油价格;另一个是销售价格,即终端产品(主要是精炼大豆油)在国内市场的售价。

 而因为那时国内还没有推出豆油期货,鉴于中国豆油价格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货价格的高度关联性,中盛粮油一般通过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但是2005年的情况完全不同,自2月份开始,中国国内成品大豆油的现货价格出现下跌,但同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反而上升,这种价格背离的情况一直到第二季度仍然延续。对于中盛粮油来讲,这意味着一旦合约到期,公司不得不在高价位从国外买入大豆油,而在低价位在国内卖出大豆油。为了止损,中盛粮油从4月份开始平仓,但仍然损失巨大,年报显示,2005年公司在期货上的亏损达到5300万港元。

 与此同时,中盛粮油股价也出现了波动,短短几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了近一半,其中在7月15日当天狂跌46.67%,一举跌破了其招股价格,位列当日跌幅榜榜首。有媒体计算,几天内廉华的资产缩水了近2.5亿港元。

   王伟接盘

 中储粮甚至已经参与了相关谈判,不过由于林杉认为中储粮收购天津中盛粮油的报价太低,且进展速度慢,最终选择了王伟。

 而整个2005年上半年,国内食用油整体价格持续下跌。以一级豆油的出厂价格为例,2005年初的价格是每吨6100元人民币,到了6月末,价格跌到了每吨5300元人民币,跌幅达到13.1%。

 中盛粮油的经营业绩一下子跌入了冰冷的谷底。无奈之下,廉华和林杉只得忍痛转让旗下分公司。其中中盛(镇江)分公司、现代储运(镇江)分公司、中盛蛋白生化工程等均转让给了中储粮。

 而天津中盛则以3200万元最终转让给了王伟旗下的3家公司——上海誉宸、香港誉和及浙江协凯。香港中盛在内地的业务大大萎缩,在华北也不再拥有精炼油业务。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时有意接盘天津中盛粮油的,除了王伟控制的公司外,还有中储粮、中粮集团、九三集团等。中储粮甚至已经参与了相关谈判,不过由于林杉认为中储粮收购天津中盛粮油的报价太低,且进展速度慢,最终选择了王伟。

 由此,天津中盛却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直至彻底崩盘。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