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中盛粮油案导火索:王伟深陷上海地产

2008-07-21
摘要:

随着“中国粮油第一案”背后的资金链条渐渐浮出水面,位于这个链条上端的“主角”王伟的上海商业地产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根据知情人士的指引,来到分别位于上海北海路的福申大厦与淮海中... [详细]

  随着“中国粮油第一案”背后的资金链条渐渐浮出水面,位于这个链条上端的“主角”王伟的上海商业地产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根据知情人士的指引,来到分别位于上海北海路的福申大厦与淮海中路的雪豹商城。 
 
   调查得知,这两幢商务楼的部分写字间产权属于王伟实际拥有,目前有的已经被法院冻结。而它们去年给王伟带来的近2亿元的债务包袱,成为引发“中盛粮油案”的导火索之一。

  本报7月18日的报道援引王伟实际控制企业的员工的话称:“近年过度的扩张,使王伟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张,一个接一个的财务窟窿令他不得不选择了卖油逃生。”

  而位于上海的这两处商业地产是王伟近年扩张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投入成本仅次于收购天津中盛粮油。

  走进位于北海路8号的福申大厦,陈旧的电梯与斑驳的墙面透出这幢写字楼与地处中心商业区的反差。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幢楼的13~18楼属于王伟实际拥有。

  记者逐一走遍这6层,发现只有13、14和18楼有4家公司在正常营业,15~17楼全部空置。这些写字间要么大门紧锁,从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已经空空荡荡;要么敞开着大门,同样空无一人。

  为确证这些空置写字间的“主人”及“未来命运”,记者以求租写字间的某企业人员身份询问了楼下的保安人员。

  一开始,记者被保安介绍到位于9楼的租赁处。该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3~18楼并不由他们负责。这幢楼分属几家企业。

  “(第)13~(第)18层属于一个浙江老板,他买来装修后曾考虑是卖还是租,后来不太清楚情况。具体的信息最好问一楼的物业管理处。”该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转而来到一楼的物业管理处,两位工作人员一听要租15、16楼的房间,马上挥动双手表示:“13楼以上的物业我们不管。那几层楼的老板已经联系不上了。”

  记者再三询问原因并表达求租的诚意后,一位物业管理负责人向记者讲明了实情:这几层楼由上海誉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誉宸”)于前两年买入。属于一个宁波老板,最近出了点事,资产(楼层)已经被法院冻结了。

  事实证明,王伟通过天津中盛粮油股东之一的上海誉宸买入了这处房产。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去年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王伟的转卖并不成功,没有以理想的价格迅速找到买家,结果把自己的资金陷了进去。而这笔资金可能来自朋友的借款或民间的“高利贷”。不过,当时王伟买这笔地产经朋友介绍“捡了个便宜货”,大概平均每层仅1000万元,共付出6000万元左右。

  该物业管理负责人还透露,自从上海誉宸买入后,这几层楼出租出去的并不多,主要是现在还在办公的这几家企业。

  随后记者来到第13层的一家公司,以某企业人员身份表示想打听这里的租赁价格。

  该公司一位财务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去年7月签的租赁合同,签了两年,现在还没到期。尽管房产被法院冻结了,但我们的租赁合同是有效的,不能因为房东的更改就不让租了。”

  让记者吃惊的是,该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张名片,表示上面的人可以联系。而该名片是宁波杉科进出口有限公司(下称“宁波杉科”)总经理徐松的名片,上面写有一位宁波杉科工作人员的手机号。

  记者拨通该号码,对方表示:“现在我们出了一点事情,这块房产已经不属于我们了。具体原因不好透露。”

  记者获悉,上海誉宸事实上是一个空壳,其名下的大部分事务都由宁波杉科处理。而宁波杉科是王伟在宁波的大本营。

  雪豹商城位于淮海中路627号。与福申大厦的冷清相比,这里门前车水马龙,里面人声鼎沸。

  记者来到5楼的上海宏年伟康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宏年伟康”)。该公司正是雪豹商城的所有者之一。

  据知请人士透露,上海誉宸去年出资510万元,入股宏年伟康51%的股份,目的是为投资雪豹商城的部分房产。据了解,此后王伟共投入1亿多元。这笔资金也给他增加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记者走进该公司办公室,询问是否可以租赁刚刚搬走的这间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整个雪豹商城已经没有房间可以出租。”

  当记者问及宏年伟康与上海誉宸的关系时,该工作人员立刻神色紧张起来,质问记者的身份。待记者表明身份后,该工作人员表示“什么都不知道”。

  宏年伟康办公室门外的公司招牌上还同时贴有其他4家公司的名称。

  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查悉王伟在雪豹商城实际拥有的房产的具体位置。

  知情人士称,正是王伟近年在上海投资的这两处房产(共投入超过1.6亿元)以及收购天津中盛粮油背上的3亿元债务和付出的几千万元现金,导致其财务紧张。而上述两处房产周转不济,以及其“地下钱庄”业务和棕榈油“预售”业务双双受挫(见本报7月18日报道),更使其资金链雪上加霜,最终选择卖油逃生的“下下策”。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