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食用油安全不可能由外国保障

2008-05-13
摘要:

目前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不仅表现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上种植面积的急剧减少,更存在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国际巨头的垄断,以及高达60%以上的进口依存度。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上“粮油转能源”这一大趋势所带来的... [详细]

目前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不仅表现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上种植面积的急剧减少,更存在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国际巨头的垄断,以及高达60%以上的进口依存度。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上“粮油转能源”这一大趋势所带来的长远威胁,以及西方转基因大豆与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艺对中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潜在隐患,都在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中国将如何保障食用油的战略安全?(4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


  众所周知,作为13亿人口大国,中国以世界十分之一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战略安全重中之重,但近几年来,中国的粮食自给已得到基本保障,且出口开始大于进口。相比之下,食用油却一直过度依赖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粮食价格持续性上涨,国内出现了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已凸显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


  有关数字显示,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对国内97家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中的64家企业已实现参股或者控股,占其总股本的66%.其中,国内食用油三大品牌之一的“丰益嘉吉系”的金龙鱼100%为跨国公司控股。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美国ADM公司。


  观察跨国公司在中国食用油产业的“攻城掠地”时,我们发现,他们实际上已完成对国内食用油产业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控制权。进一步说,跨国公司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布局,在控制了中国大豆70%的实际加工能力后,又同时控制了中国大豆的进口。现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国内80%的进口大豆货源。


  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国内食用油加工产业对跨国公司的强烈依赖,已经使该产业深陷困境当中,完全受制于人。由于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中国大部分食用油加工能力,他们在交易上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本土食用油加工企业很难与之抗衡。目前,对于面临崩溃的本土食用油加土产业,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却无能为力,让跨国公司在国内大肆扩张。


  中国食用油产业遭遇跨国公司“控盘”危机,有关中国在加入WTO后将受到跨国公司冲击的忧虑已成为现实。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不同,冲击中国的并不是国外食用油的质优价廉,而是跨国公司在全面控制国内的食用油产业、贸易环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跨国公司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凭借资本和加工能力的优势,就实现了对中国食用油产业的控制权,换句话说,中国食用油安全的“安全门”已不在国人手中。


  从表面上看,食用油危机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行业危机,但它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较高进口依存度、质量方面的转基因隐患和在产业结构上被跨国公司高度垄断三管齐下,从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食用油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基于此,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专文下发“有关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确定中国油料主要立足国内、主攻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市场调控、科学引导社会消费、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等重大决策。


  政府有关部门这个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能否修补食用油安全这一“短板”,还有待我们观察。但中国人的食用油安全不可能由外国人来保障,其根本出路在于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打破或抑制国际巨头垄断格局,改变油料品种种植与跨国公司行业垄断双重结构性失衡。因此,拯救面临崩溃的国内食用油加工产业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具体动作就是防范和阻止跨国公司对国内产业链的进一步掠夺式并购或参股。同时,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大量使用国产大豆,可按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比例确定其进口总量,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从而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