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瓶子里的秘密:央视记者探访油企比拼主战场

2016-10-31
摘要: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国财经报道-油料大国的烦恼》  什么样的油更健康?—随着油脂产业技术升级,成为前沿的的话题。想知道主战场 [详细]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国财经报道-油料大国的烦恼》
 
  什么样的油更健康?—随着油脂产业技术升级,成为前沿的的话题。想知道主战场在哪里?不要错过央视记者的报道:
 
  湖北菜籽油:市场倒逼技术升级
 

 
  湖北沙洋县年产油菜籽14万吨,是全国有名的菜籽油之乡,聚集着大量加工企业,荆门环星油脂公司的一个厂区已经关停两年了,车间设备老化情况严重。
 
 
  前几年菜籽油生产,国家有临储托底,自己不用费劲找市场,2015年国家取消了临储政策,全面市场化,类似他们这样的粗加工食用油缺乏竞争力,一下就没了销路。
 
 
  工厂停产,但在厂区的原料仓库,堆满了一批新到的油菜籽。这是准备做什么用呢?
 
 
  “低端的生产都过剩了,但高端的供应又跟不上来。经过调研后,我们两个企业关掉一个后,另一个就全部转为浓香菜籽油加工,迎合市场的需求。”
 
  这套崭新的设备,是许卫国花了1000万元引进的生产线,这个大罐子—脱酸塔,是技术核心。
 
 
  采用能温控的脱酸设备和纯物理压榨工艺,就能生产出受当地人欢迎的浓香型菜籽油,和以前的粗加工相比,虽然这条线的产能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但每吨油的利润却能高出一倍。
 
  怎么提高油里面的有营养的微量元素,成为产品独有的优势?是油脂产业升级的另一个主战场。
 
  食用油生产的精准加热技术,在全球范围都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关键。
 
  既要保持油脂的香气,又不破坏营养,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都没有取得突破。只能自主研发。
 
 
  一边压榨、一边出油,一边出饼粕,表面看起来,这里的生产工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们的秘密武器是这个给油菜籽预热的秘密设备--微波预热器。
 
  用微波炉给油菜籽加热?这是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引进的独家技术:
 
 
  油菜籽颗粒小,微波易穿透,更适合微波这种受热均匀的加热方式,从进料到出料,油菜籽的加热时间,精确控制在6分钟,温度控制在130度左右。
 
  设定不同的温度,榨出来不同菜籽油的香味、颜色也不一样,
 
  下决心做技术升级,其实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大陆货了。
 
  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占领技术至高点
 

  如何让食用油最优质?从国际趋势来看,谁能提高优质等级,谁的产品就更有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检测食品当中微量有害物的技术能力,成为全球粮油巨头抢占的技术制高点。
 
  (金龙鱼的母公司)丰益国际将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
 
 
  研发大楼里,布满了各种食用油分析和检测设备,一间屋的设备就价值上千万元。检测能力的进步,是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基础,
 
 
  姜元荣 (丰益全球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追踪各种不易被察觉的微量有害物质。
 
 
  实验室的一角是一台嗅闻分析设备,瓶子里装的是花生油,每闻到一种油的风味,这台机器就能给出这种油对应的化学物质。工程师用这些设备,既能够检测出坏物质,更能发现好物质。
 
 
  “我们知道了风味成分之后,就可以在生产中增加所需要的香味,通过调整生产工艺达到。”
 
  山东花生油:高标准保证安全

 
  食用油产业的提质增效,就是一个加减法,就是把油里面的营养物质加上去,把有害物质降下来控制住。
 
  今年山东的气候特殊,先旱后雨,花生不但容易霉变,发芽率还高。为了保证花生质量,可以采用花生色选机通过光电技术,需要把霉变和发芽的花生自动分拣出来。机器筛完后,还要人工再筛一遍。
 
 
  山东南山集团天然植物油厂厂长张松卫从平度拉回了这批花生,第一件事就是作检测,其中“酸值”是最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决定着食用油的新鲜程度。
 
 
  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老张进原料,都是执行比国家标准还高的出口标准,比如酸值,国家标准是小于等于1,他们定的是小于等于0.8。
 
  为了让产品更优质,张松卫他们定下了不少严格操作标准。比如新进的麻袋六元一个,替代了以前两角一个的塑料编织袋,装花生米的麻袋不但容易破损,成本还高,为什么还要用呢?——为了从源头防止塑化剂。
 
 
  塑料编织袋大部分都不是食品级材质制作的,而且花生的油脂占比40%以上,油脂的吸附力极强,如果长时间存放,有可能引起塑化剂超标。
 
 
  不仅改用麻袋,为了保证油的品质,现在整条生产线上的设备、材料、管道,都避免使用塑料材质,虽然目前只有部分省市将塑化剂超标作为检测项目,但前两天老张听说,可能过不了多久,国家就会将塑化剂含量,纳入食用油必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