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论坛 :国内油脂油料市场及菜籽产业讨论

2016-06-01
摘要:

  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以下为第六届中国(东湖)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互动论坛实录。  主持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振纲  论坛嘉 [详细]

  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以下为第六届中国(东湖)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互动论坛实录。
 
  主持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振纲
 
  论坛嘉宾:
 
  湖北粮食集团 总经理 焦好林
 
  路易达孚(中国)贸易公司 油籽研究部经理 张浩然
 
  中粮农业 精炼油事业部贸易总监 张华
 
  融葵投资公司 副总经理 王春泉
 
  奥星粮油公司 董事长 梁红星
 
  王振纲:代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油菜籽大会已经第六届,这次参会400人以上,六届累计到会人数突破3000人/次,感谢大家多年来对“东湖论坛”的支持,下面圆桌会议正式开始。
 
  第一个提问留给现场观众。
 
  王振纲:第一个问题来自微信群。
 
  我们公司主要做大宗贸易以套利为主,我是油脂油料农产品这方面的研究员,请问对于今年三大油脂的需求,国内的需求有怎样的预估?16/17年度需求如何?
 
  张华:
 
  这个问题还是得结合15/16、16/17两个年度来讲,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我相信刚才很多嘉宾在做报告的只有提到菜油的投放,没有涉及到中国轮储的数字,因为在数据库里面没有找到这块的项目,这块问题在哪?
 
  目前为止拍卖是210万吨成交量,往后看成交量还有可能会更多,现在市场预测成交300万吨,差不多就是2012年才能全部拍完,差不多接近300万吨,这么多菜油拍卖出来以后,并没有立马投入市场被终端消费掉。有些菜油是被囤货了,被很多做期现套保或者看好菜油的终端客户作为商业储备了,我了解很多终端客户拿菜油的量是未来半年到一年的量,这个量事实上分布于全国各地,这块量是非常难以统计。
 
  这个跟10/11年度非常相似,10/11年度菜油直接拍卖投放200万吨,最终我们做油脂平衡表就会遇到问题,11/12年度就是因为菜油的库存很难统计得到,比如说有多少转移到内陆省份?这个是不易统计,最终决策怎么办?各家做平衡表的逻辑未必相同,我们的逻辑就是港口库存做一个变化量,进口压榨是一个变化量,这些量加权起来得到消费,这个不是真实消费。10/11年度把平衡表放得比较高在8%,反过来11/12年度这部分散落在民间的库存在11/12年得到了消化,最后11/12年度我们的平衡表里面消费增速就是0。
 
  我讲这个是从做平衡表的角度,需要拿一些库存数据充实你的平衡表得到这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未必是真实的消费。就我现在对中国植物油消费需求增量去看,过去几年从10/11到14/15年大概平均植物油消费增速3.5%左右,可以认为算是真实的消费。这个数字比全球植物油消费增量稍微高一点,全球3%,中国3.5%,这大概是真实消费,这是平衡表数字跟真实消费数据不一样的地方。
 
  现场提问:各位大佬多年的经验来预估跟去年同比大概的增幅,3.5%是指三大植物油品种都是3.5%吗?
 
  张华:
 
  我们把今年15/16数字相对放得跟10/11差不多,向6%靠拢,明年消费增量1%-1.5%,但是大致中间逻辑是3.5左右,品种之间肯定有区别。15/16菜油消费增长较多,基于菜油统计口径很难达到,这方面与测量放得很大;豆油是4.5%左右的增长;棕榈油15/16年绝对量减15万吨,差不多减3%;葵花油大概增长17%-18%;花生油减少,是源于花生产量的问题;玉米油相对稳定一点,影响不是很大。16/17年豆油消费相对稳定,棕榈油会恢复,因为菜油平衡表的问题,菜油消费降低的,导致明年植物油总消费更低些,各家做的平衡表不一样,不知道有没有参考意义?
 
  王振纲:下面提问的名额要给微信,也是这次会议路途最远的新疆中粮的宋经理,他的问题是棉粕对菜粕的替代?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放大到对16/17年蛋白平衡表的总体逻辑看,这个请路易达孚的张浩然解答。
 
  张浩然:
 
  对于16/17年的蛋白平衡表问题,棉粕和菜粕是有替代关系的,因为棉粕和菜粕性能上相对比较接近,从饲料原料角度理解,能量/蛋白比是比较核心的问题,另外就是氨基酸的组成。菜/棉粕与豆粕不太一样,能量相对偏低,氨基酸较少,菜/棉粕是比较接近的,有很直接的替代关系。今年棉籽大幅度减产,棉粕供应在6月底就基本完结了,7-9月棉粕对于豆粕对于菜粕不会有替代。因为豆粕上涨之后,棉粕销售也很快,而且内地棉籽不是太多。对于16/17年度平衡表,还要从两个角度去看蛋白,一个是从蛋白的角度,明年应该是一个小年。其实开始大家会觉得14/15年度基数比较高,大家相对比较保守,其实不是这样。全部蛋白消费15/16年度要高于14/15年度,这是合理的。
 
  根据我们监测生猪的存栏从春节之后已经开始进入上升的通道,这个过程到明年年终都不会结束的。今年的生猪的存栏已经够用半年了,明年可能看一下哪些会好,唯一看好的就是生猪存栏,但是这恐怕是唯一一个因素。因为明年16/17首先猪价一定会跌下来,猪价跌下来以后,豆粕的比例还能不能这么高?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目前豆粕使用比例是26%-28%,这个水平是超过标准的,蛋白是过量的。这个是跟养殖利润有关系,养殖利润如果好,大家都会多用豆粕,其实跟豆粕价差没有关系,这块是一个风险。还有白羽肉鸡,明年的鸡苗供应会更紧,今年鸡苗少,可以通过延迟淘汰方式,现在是猪价高拉动肉类价格,明年猪价跌下去有必要搞延迟淘汰这些东西吗?所以明年肉鸡一定不是太好,水产也就这样,明年应该是一个蛋白消费的小年,这一点相对比较确定。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09/10年度其实和13/14年度比较像,10/11年和14/15年度比较像,这样推导下来16/17年度和13/14年度比较像。
 
  还有就是DDGS,包括国产和进口,DDGS个人觉得跟豆粕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从逻辑上很难解释,它也是25-28%的蛋白含量,其实不小。但是从历史上看DDGS进口量大的时候都是中国豆粕需求特别好的时候,它们是正相关不是负相关。因为“双反”的问题,预计明年DDGS进口量会减少,国产DDGS生产量相对会增一下,也很难说增多少,因为产能的限制。总体看明年的豆粕消费增长率要砍掉一半,4-6%的水平,每年都增很多是不可能的。
 
  王振纲:刚刚微信提问,名字叫“万岁三十八军”,请问新季菜籽价格趋势以及需要关注哪些因素?中国菜籽产量到底有多少?请湖北油菜籽行业大咖梁总跟你解答这个问题。
 
  梁红星:
 
  我认为中国油菜籽目前的产量预计为400万吨左右,湖北油菜籽也是比较多的地方,11月份的时候农民基本上没有很多油菜籽了,做菜籽的企业都收不到菜籽了。
 
  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去年加工企业收购了多少菜籽?这个数量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基本上都差不多,油菜籽在哪里?农民手里没有,工厂里没有生产,都流到小榨企业。最近几年的浓香菜油消费,特别是在2015/2016年浓香菜籽油的消费是爆发性增长,预计16/17年度浓香菜籽油销售量在全国市场最小增长幅度30%以上,这是最低的预测,也可能会翻倍。今年实际产量并没有增厂,在“一路一带”的推动下,如果一部分进口油菜籽进入到中国,产出的菜油其实是不能代替我们国产的传统的浓香菜油。
 
  另外浓香菜油的生产是有阶段性的,一般从7\8月份开始到次年的春季。小榨企业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去把库存建到明年5月份之前,这是不利于菜籽价格的。从长期来看,四级菜油跌到4000或5000元/吨,和油菜籽价格其实没有关系,未来我国油菜籽价格主要受浓香菜籽油需求的影响。
 
  王振纲:这个问题也是来自微信。
 
  第一个问题:目前采购接临储拍卖菜油的企业,消化菜油方式是什么?直接销售搀兑精炼为一级菜油?去交割?还是做了库存?各个方式的比例如何?还有如何解决精炼产能短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目前拍卖量已达200万吨,市场还有多大容量接纳临储菜油?什么样的价格才能保证利润?
 
  王振纲:这个问题请湖北粮食集团的焦总回答问题。
 
  焦好林:
 
  感谢本次“东湖论坛”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临储菜油拍卖我们湖北粮食集团也参与其中,但是最大的买家还是益海嘉里和中粮,毕竟他们的终端消化能力是最大的。你刚才的提问每一种途径都有,益海嘉里和中粮今年做小包装使用菜油的比例非常高,也有部分做中包装。湖北粮食集团拍的菜油全部是贸易流向,今年拍了6万吨左右,使用了套保的手段,利润低的时候100元/吨,高的时候700元/吨,现在的利润大概就是100-200元/吨。特别是这几天下跌,很多企业拍的货想卖给我们。
 
  实际上,在去库存之后,质量较好的菜籽油需求仍然很多,小包装要达到非转的标准必须用国产菜油,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如果继续参与拍卖,主要还是看质量,毕竟很多油的质量不好。质量好的油,只要有资金,以当前的价格,如果建1-2年的库存,肯定是划算的。另外就是出库环节的衔接,湖北粮食集团竞买的临储菜油主要在湖北省内,有地域优势,出库比较顺畅。
 
  王振纲:焦总不但把头寸告诉了大家,还说了一些菜油出库的经验,大家后续要多关注出库环节的动向。
 
  现场提问:油菜籽会我参加过很多次,台上都是我们的老领导、老朋友,我的问题是今年由于菜籽进口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总的来说后期菜籽的进口量的问题,请问一下各位领导后期6—9月国有菜籽进口的大致是多少数量?菜籽进口量和菜粕进口量情况?我们国家也在出口菜粕,听说最近有可能出口豆粕,我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可能,菜粕是在出口我知道,豆粕出口量有多少?第三个问题的的确确是问题,进口“双反”的话,后期影响进口量的比例与去年同比会减少多少?能不能把这几个数据告诉我?
 
  张浩然:
 
  现在菜籽买船其实买不到了, 7-8月不是很多,5-6月买了不少,目前是150万吨。上半年进口比下半年多。菜粕的进口量不大,现在成交量总共是19万吨。
 
  豆粕出口,尽管量不是特别的大,但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现在阿根廷的豆粕运到越南,比我们要贵40分美金。因为阿根廷的收获进度和农户销售进度都慢于常年,大豆水分高了会影响压榨的进度,水分高了要烘干之后才能压榨。东南亚是全球豆粕主要的进口市场,中国应该有更多的机会,160万吨可能打不住,历史上最高一个月达到30-40万吨,全年具体多少,现在很难预测,但这个确实影响会比较大。
 
  对于国内的平衡表,原来大家预期很宽松,现在慢慢觉得已经慢慢变紧。从需求和出口看,截至到4月底,豆粕的库存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看DDGS,现在进口成本1900-2000元/吨,之前是1700元/吨。15/16年度应该是350-360万吨,现在陆续有买船,还是以集装箱为主,散船还没有听说。下年度暂时预计100万吨,这个数据可能偏保守。历史上是11年和12年上半年搞反倾销的时候,平均一个月有10万吨的进口。但是DDGS不仅受豆粕影响,还要看玉米。新玉米上市之后,压力可能会非常大,如果玉米价格下跌,DDGS消费是不应过分乐观的。
 
  王振纲:豆粕出口量不大,但要时刻关注。DDGS下年度预测还偏保守,还要看新季玉米的价格走势。
 
  这个问题也是来自微信提问。基于印度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期望,两大食用油消费国对棕榈油和豆油的增速有哪些差异?买棕榈油和豆油的操作是否可行?请融葵投资的副总经理也是我们行业的后起之秀王春泉来解答。
 
  王春泉:
 
  9月豆/棕的缩小主要是几个因素,棕榈油现货基差这么大,进口利润这么差,棕榈油往下打没有太多理由。无非就是说交易增产,这一波从5900元/吨打到5000元/吨,看缩豆/棕套利是盈利的。但是豆油的库存是增的,菜油在替代豆油,棕榈油库存目前下降,未来进口多少这是很大的不确定性。9月份从基差、库存角度去做缩是更安全的,它能缩到多少要看现货,因为主要国外的走势对国内影响会更大,所以这个能缩多多少要看棕榈油进口价格。
 
  张华:
 
  这里面还是把刚才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去看,交易是交易,基本面是基本面,这样会清晰一点,基本面未必一定是指导交易,交易未必是基本面在发生巨大的作用。9月缩的概率至少边际要大过做扩,毕竟现货升水像华东都已经400多,这周的成交价对9月升水是400-500的基差。国内很多人已经被逼得没办法,再去买6月份的船,现货太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做空9月棕榈油,风险肯定是大过做多,9月份做空棕榈油不太合理。
 
  从基本面看,植物油消费增加的确主要是这两个经济体。印度经济落后中国十多年,它的食用油消费是2000万吨,比中国3300万吨还是低的,人均只有十几公斤/年,中国已经23-24公斤/年了。农产品最大的逻辑是供应链的问题,供应链就是基本面,产量的确是问题,而且棕榈油1-4月份是减产,1-5月份减产会更多,接近100万吨。跟去年比,环比是增的,同比是减的,9月份往后是增产周期。前段时间棕榈油从接近6000元/吨跌到5000元/吨,其实是在交易预期的基本面前紧后松。这段时间宏观因素影响也好,资金去打压农产品也好,棕榈油受相对打压最多的品种。
 
  9月可以做缩,远月1705合约可以做扩。现在市场普通预期大豆会因减产上涨,最大的逻辑是天气的不确定性。看天气,按照慕容总上午的报告大豆是增三年,减一年或者减两年,增一年减一年,大的周期是很难出现四连增,过去20年没出现过。今年大豆减产的概率很大,大豆趋涨,豆油虽然是副产品,但是跟随大豆可能性会更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9月豆/棕故事肯定没结束,最终要看现货基差如何,远月1705合约可以考虑往做扩。
 
  王振纲:这也是来自微信提问。
 
  请问,第一,进口转基因油菜籽和非转基因之间的质量差异有哪些?中国限制杂质1%之内,是否可能促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非转基因油菜籽的需求会有大幅度提高?进口和国产菜油价差之间的走势将会如何演绎?非转和转基因的概念我们说得很多,从目前来讲国内的浓香非转菜油价格是比较高的,对于菜籽企业加工而言,培育一个小包装的品牌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请问目前国内油菜籽小包装品牌建设处于什么阶段?请梁总给大家解答一下?
 
  梁红星:
 
  非常感谢,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在从价格上未来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价差,从油脂去检测非转基因和转基因是不容易。
 
  其实差别主要是,非转基因的菜油更香,转基因油菜籽通过现在四川、湖北企业的实验,香味是不如国产油菜籽榨出的油。所以从浓香菜油的角度而言么,国产菜油和非转基因油菜籽的价格要比进口来源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小包装油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认为棕榈油和豆油的消费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小品种油会有很大的增长,尤其葵花油和稻米油;菜籽油消费增长是比较大的。中国小包装菜籽油品牌建设是非常难的,不但要有品牌管理能力,有对行业有深度了解,还要清楚政策走向。
 
  以奥星为例,2009年我们开始建设小包装品牌,从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营销特点打造、品牌的管理,可以说是多元素的打造。两年内,中国肯定会出现全国性的菜籽油品牌,并且是非常大的菜籽油品牌。民营企业完全按照品牌化的规则去做,投入的成本大,周期长;不按规则去做,打价格战,对品牌文化、美誉度和可持续性都带来很大的伤害;可不打价格战,资金可持续性得不到保障,在中国农产品行业的品牌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往前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