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办法”榨豆油,“老油坊”焕生机

2014-11-11
摘要: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县市记者站  咬定青山 绿色健康无污染  又到了大豆摇铃的季节,农户们收获着一年的希望。这个季节,也是巴彦县几 [详细]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县市记者站
 
 
  咬定青山 绿色健康无污染
 
 
  又到了大豆摇铃的季节,农户们收获着一年的希望。这个季节,也是巴彦县几十家榨油厂大量收储大豆的时节。
 
 
  记者走近洼兴镇洼兴桥小榨油厂的大门,越往里走就越能够闻到一种味道,很像小时候在家里炒黄豆时嗅到的那种浓浓的香味。在一栋高大的厂房里,记者终于找到了香味的来源,就是这些被炒成八分熟的黄豆,这些黄豆再经过压榨,“毛油”就出来了。总经理高薇告诉记者:“咱们这个是纯粹的物理压榨,什么都没有添加,平均每100公斤大豆只能出油近22公斤,出得少,但营养特别丰富。”
 
 
 
  在巴彦县,刘宏伟是“八旗油坊”传统冷榨制油工艺的的传承人。记者走进八旗油坊的压榨车间,工人忙碌,机器轰鸣。“既然浸出法每100公斤大豆能出36公斤豆油,为什么还要采用这种出油量只有22公斤的压榨法呢?”记者问。刘宏伟回答得斩钉截铁:“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豆油一般都是浸出工艺,用化学方法把豆油提取出来,提纯时如果化学物质提取不干净,残留到豆油里,长期食用这种有化学残留的豆油,对人的神经系统是有严重危害的。”
 
 
  刘宏伟介绍说,压榨法又分热榨法和冷榨法,都是物理工艺。热榨是将油料烧焙后榨油,洼兴桥小榨油厂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冷榨则是在低于6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原料直接进行机械压榨,八旗油坊采用的就是这种独特的低温密闭冷榨专利技术。通过冷榨工艺所生产的大豆油,保留了大豆的全部天然营养成分。巴彦豆油好吃,秘诀就在这制作工艺上。
 
 
  坚守品质 一池活水润沃土
 
 
  随着时光的流逝,八旗古老的木榨工艺已被机械冷榨技术所取代。如果说机械技术的发展为压榨工艺注入了生机,那么原料大豆的品质则是八旗油坊、洼兴桥小榨、永兴小榨等巴彦县采用传统物理压榨工艺加工大豆产业集群的生命线。
 
 
  巴彦这些油坊的大豆产在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一块大豆原产地保护地,同时也是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和绿色食品大豆原料生产基地,这里的大豆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巴彦大豆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100万亩,拥有50万亩标准化绿色大豆种植基地,是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一块净土。
 
 
  在八旗油坊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近年来巴彦县几十家大豆加工企业坚定不移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紧紧围绕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先后与16个乡镇签订了基地建设合同,对基地内的所有农户均实行了“一订一保五统一”的管理模式。“一订”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一保”即实行保护价收购;“五统一”即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巴彦港镇大豆种植大户曹风龙告诉记者:“现在种地可省心了,种子有人供,庄稼生了病有人管,收购就在家门口,贱时还有保护价,这都是农业产业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革新工艺 破茧化蝶呈异彩
 
 
  在巴彦,大豆要经过16层塔选,品质最好的“精选原料”才有资格被送去榨油。原料精选、原料低温干燥处理等7个技术环节都引进了现代机械,都有了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小榨油的厂家们开始了一系列技术革命。
 
 
  有异味、冒烟、起沫怎么办?这些厂家不惜重金,分别引进“推罐”机械。洼兴桥小榨油厂总经理高薇介绍说,这套机械主要是经过高温,把一些嗅味组织去除掉,保留住大豆油原有的香味,经过它加工的大豆油可以达到无烟无沫的效果。
 
 
  瓶颈就这样被打破,因为质量是这个采用传统物理工艺加工大豆产业的生命线。高薇表示,她绝不担心市场,因为只要吃过洼兴桥小榨油的顾客都能成为“回头客”。近年来,巴彦大豆油均通过了ISO和QS国家安全质量认证,巴彦大豆及大豆油又相继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核,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八旗牌、洼兴桥牌等品牌的压榨大豆油连续荣获哈尔滨市名牌产品、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黑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
 
 
  如今,像八旗油坊、洼兴桥小榨油厂这样相同工艺大规模的榨油厂在巴彦县有11家,年产量已经达到6000余吨。其中八旗油坊最高年加工大豆5000吨,生产低温冷榨工艺大豆油2000吨。
 
 
  在巴彦县小企业工业园,一处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能力5万吨、集生产加工和参观体验于一体的八旗油坊二分厂正在建设中,明年10月将正式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