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出来的食用油不一定就好

2009-05-13
摘要:

在选购食用油时,很多消费者把压榨和浸出作为区别食用油好坏的一个标准,他们认为压榨油是用机械方法生产而浸出油是加入化学溶剂生产出来的,前者食用时更安全。 事实并非如此。日前,食品卫生部门检测显示:由于... [详细]

    在选购食用油时,很多消费者把压榨和浸出作为区别食用油好坏的一个标准,他们认为压榨油是用机械方法生产而浸出油是加入化学溶剂生产出来的,前者食用时更安全。

    事实并非如此。日前,食品卫生部门检测显示:由于工艺的限制,压榨法制出来的食用植物油在一些主要指标上往往输于浸出法制出来的油。

    专家指出,影响食用油好坏的因素不是生产工艺,而是精炼程度及生产过程中是否能严格按规范操作。

    压榨和浸出是生产食用植物油的两种主要生产工艺。压榨法是用机械的方法把原料中的油脂挤压出来,浸出法是使用6号溶剂油溶解原料中的油脂,制成混合油,然后将混合油中的溶剂油汽化与油脂分离。

    无论压榨法还是浸出法生产出来的油都叫毛油,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胶质、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不能直接食用,都需要经过水洗、碱洗、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使之成为颜色较浅、澄清的精制油。

    相对于压榨法这种非常古老的生产方法,浸出法制油直到1870年才在德国诞生。但是,由于浸出法制油技术出油率高,各个工序操作可控,便于实现生产大型化,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制油技术。目前,发达国家90%以上的油料、我国80%以上的油料均是采用浸出法提取出毛油,然后再经精炼制成合格的食用植物油。

    以制大豆油为例,其生产过程是:首先将大豆进行筛选清理,破碎、软化压成薄片,然后进入浸出设备与6号溶剂油多级浸泡溶出油脂,再经蒸发、蒸馏使溶剂油蒸发,浸出毛油,再经多道工序脱除毛油中的残余溶剂和其他杂质,使毛油成为纯正清澈、符合国家食用油质量标准的产品。

    当然,采用浸出法工艺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如果在精炼时不能严格按“脱溶工艺”规范操作,那么在最后的成品油中会残留较多的溶剂,食用溶剂残留量超标的油会对人体神经系统、脏器有一定的刺激和伤害。

    相关链接:三项指标决定油质优劣

    酸价、过氧化值和浸出油溶剂残留量3项指标是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的核心,更反映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控制、产品品质状况、油脂分解程度和氧化、劣变情况。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越高,油脂的品质也就越低。

    酸价、过氧化值、浸出油溶剂残留量超标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油脂加工中工艺不达标,二是包装、储藏不当发生氧化或水解反应。

    长期食用变质酸败油脂会使人体缺乏必需脂肪酸而出现营养素缺乏和代谢发育障碍,严重者会出现头晕、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相关链接:如何选购食用植物油

    一、国家标准把食用植物油分为一到四级,一级食用植物油质量最好。购买食用油时要仔细看清食用植物油的标签,尽量购买质量等级高、生产日期近的食用植物油。如果在食用植物油外包装上没有按国家标准规定进行标注等级(调和油没有)、生产工艺等,请不要购买。

    二、认真检查食用植物油的外观、一般高品质食用植物油颜色浅、无混浊、沉淀和悬浮物,粘度较小。如果油中水分多,或油脂发生变质,或掺了假,油质就会浑浊,透明度降低。

    三、食用植物油的标签上标明加过维生素E或其他抗氧化剂,那么这种油不易酸败。四、谨慎购买散装食用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