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补贴价格怎么定?采价点形同虚设、停产两年仍报价

2016-08-18
摘要:

 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同样种大豆的土地,农民拿到的补贴却大不一样。记者调查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除了统计农民种植面积有差异,还有另一 [详细]

 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同样种大豆的土地,农民拿到的补贴却大不一样。记者调查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除了统计农民种植面积有差异,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补贴价格的认定。

  由于农民拿到的补贴实际上是目标价格和市场价之间的差价,市场价到底如何认定,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国家是通过在各地设立采价点,用采价点反馈的信息来计算市场平均价格。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却发现,大量采价点形同虚设。

  黑龙江:僵尸采价点超四成 停产两年仍报价

  翔河油脂,是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大豆采价点之一。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大门紧锁,厂区内空无一人。留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两年没有生产了。两年前,正是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实施的第一年。一个从一开始就停产、没有收购行为的企业,是如何上报平均售价的呢?

  

  翔河油脂工作人员:没生产还报什么,有时候也到市场上去问一下周边收购商的价格,然后报上去。

  

  2014年就已经停产、不再收购的翔河油脂,不仅被选为了采价点,而且两年来也一直没有被调整,根本无从为价格采集提供有效数据。那这样的情况只是个案吗?

  央视财经记者 曲磊:黑龙江省采价点名单,共有53家企业。这些企业里到底有多少像翔河油脂一样常年停产没有收购呢?

  记者请到了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逐一联系这些企业,核实他们的经营情况。

  

  记者 曲磊:经过四个小时的核实,我们联系到了其中三十三家企业。大家看我手上的表格,描黄线的,是连续两年没有收购,描红线的就是其中一年没有收购。到现在为止,这样的企业已经占到所有采价点的四分之一以上。

  

  

  为了采集大豆的市场售价,国家在各个省设立了多个采价点。这些采价点每周两次、连续6个月不停地向国家报送价格,最终形成该年度的平均售价。

  这样的采集方式看似严密,应该能反应市场的真实价格。然而,如果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在这两年间并没有收购过大豆,那么这样的价格还能准确地反映市场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我们采价,应该来说,必须是运行当中实际交易价格,跟采价完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点来进行加权平均。如果这个地方,这个市场没有交易,就根本谈不上交易价格,如果采集它,算它的权重,那这个就是不客观、不实际,是虚假的。

  采价点分布与产量不符 主产区低价被平均

  僵尸企业只是采价点设置的问题之一,调查中记者发现,采价点不仅选的企业存在问题,不同产区之间分布的比例也不合理。

  

  记者 曲磊:这是一张黑龙江省地图,而图上的大头针就是采价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的分布非常均匀,每个县都有三个。画斜线的地方是嫩江,产量占了全省的六分之一,是黑龙江大豆产量最大的县,我们看这里有三个大头针,画横线的地方是穆棱,产量仅占到全省的二十分之一,也有三个大头针。两个地方产量悬殊,采价点的设置确是完全一样。

  

  嫩江被称为中国大豆之乡,产量占到了黑龙江省的六分之一,而采价点数量只占到了全省的十七分之一。这里的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价格却很低。

  专家认为,采价点的设置应该考虑产量的权重,否则主产区较低的价格很容易被其它地区平均拉高。

  

  农业部大豆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首席分析师 徐雪高:监测点的设置就应该跟当地的产量应该是一个对等的,比如说我这个县在全省的产量是50%,那我在这个县里布置点应该也是我这个省里所有采量点的50%。这样才能更好的反应一个真实的市场价格。

  

  中国大豆协会会长 刘登高:统计学里面有一个权重,统计学离开了科学的抽样方法,统计数字就是游戏,一定是,按照加权平均的办法,才能得到接近客观的数据,没有按照科学的布点,这个数字有很大的问题。

  从面积到售价,影响补贴计算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数据采集上都出现了不小的漏洞。专家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这种漏洞的存在,我国的官方数据和农户、市场的实际数据确实存在着偏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方这个数据往往都是相互打架的不是很统一的,这样我们通过我们的这样一个官方的数据,或者说我们的目标价格的时候,我们确定这个差价补贴,宏观的数据跟我们每个农户的数据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样就反映到各个地方。

  专家认为,目标价格补贴是一种对数据真实性要求非常高的农业政策。从目标价格的确定到补贴标准的计算,都要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基础上,否则政策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 叶兴庆:要发挥制度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际的变化,尽可能做到符合我们实际面积,这样就我们这套制度就能够得到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程国强:整个农产品改革上最缺乏的一个政策工具,包括我们农户的基础信息,现在全国还没有统一建起来,我们现在对农户基础的信息的了解还不够。他究竟有多少地,每亩地今年种植的意向,种了多少,有哪些变化等等,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掌握它,应该说是我们整个改革在准备过程中的一种缺失。

  收益不足 预期不稳 嫩江部分土地被退租

  2014年,由于面积的认定存在的巨大差异,黑龙江和内蒙古的补贴都被摊薄了。国家给了4800一吨,两块四一斤的目标价,但实际上农民却没有拿到足够的补贴。

  今年四月份,记者在黑龙江调查时发现,春耕都开始了,农民还不知道15年的补贴标准,去年到底是赚是赔,今年的地到底要不要种,这些都成了他们春耕时候的困惑。

  

  马维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住进这间比他岁数还大的老房子里。见到他时,他正在和亲戚朋友修缮已经破败的土质危房。自从孩子结婚后,马维江每年都把地包给别人,自己去县城打工,还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然而今年他的地却无人问津,只能回来自己种地。

  

  黑龙江嫩江县农民 马维江:住在亲友的房子里 现在修后面的老房子 你现在包没人包 有人来找你问吗 没有 现在包地的人太少了。

  马维江告诉我们,2014年,临储取消后,大豆价格下降了,本以为按照两块四的目标价,补贴下来能弥补损失,结果补贴额却很少,种大豆并不赚钱。2015年大豆价格下跌的更厉害,如果没有补贴,他们会面临着巨大的亏损。现在春播开始都开始了,补贴也没发下来,标准也没有公布。农民对补贴的额度不敢报希望,为了少赔钱,不少农户都弃租了。

  

  

  黑龙江嫩江县农民 马维江:他家新买的机器,没办法回来种地了,这一家叫吉广,小两口种了二年地赔了三十多万,把车卖了还不上饥荒,出去打工去了,打工更没的还,15年他想往回翻翻本 一下子全翻进去了。

  在门口,记者看到了马维江的拖拉机,铭牌上的出厂日期是1998年,到今年已经用了26年。马维江告诉我们,当时出去打工,就没有再想回来种地,房子卖了,农机也荒废了,也没有钱准备农资,只能各处抬钱,租用机械。

  

  黑龙江嫩江县农民 马维江:现在买机械需要的数字也挺可观的,没办法只能花钱租车干活,也没赶上贷款,只能抬钱,利息高也没办法,不能让地撂荒了。

  补贴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实际收益,更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种植的预期。而现在,一大批像马维江一样的农户,不仅没有因为补贴政策而有了稳定预期,安心种地,反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

  在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前,国家在大豆主产区实行的是临时收储政策,就是制定一个统一价格敞开收购,不管市场怎么波动都为农民保底,但这一政策最终却扭曲了市场。其实,政策的初衷都是希望产业健康、农民得实惠。

   来源:央视财经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