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豆油、棕榈油的相关性及价差规律

2016-11-20
摘要:

  豆油、棕榈油的替代性及相关性  我国是世界植物油生产及消费大国,油籽产量、进口及压榨量、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 [详细]

  豆油、棕榈油的替代性及相关性
 
  我国是世界植物油生产及消费大国,油籽产量、进口及压榨量、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且人口数量仍呈增加趋势,故植物油消费增量依旧显示刚性特征。2012年至今,我国植物油的年消费增速持续处于3%—5%之间。
 
  我国植物油品类较多,包括豆油、菜油、棕榈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棉油以及其他油脂,其中产量、消费量占比最大的是豆油、菜油及棕榈油,这三种油脂的消费量占国内油脂总消费量的80%以上。此外,从消费结构上看,家庭烹饪和餐饮业仍然是我国食用油的主要消费领域,约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70%。由于豆油、菜油、棕榈油这三大油脂在食用油消费领域占据主导,且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因此,三者价格走势相关性较高。
 
  菜油国内供给及消费量虽然大于棕榈油,但因国产油菜籽2008—2015年持续收储,政策影响较大导致菜油期货的成交持仓不及棕榈油。而豆油、棕榈油,由于走势相关性高、季节性规律较为明显、政策影响力度较小,加上成交非常活跃,更为市场资金所青睐。
 
  消费特点
 
  我国豆油主要用于食品工业,棕榈油同样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但棕榈油存在工业应用。根据熔点的不同,棕榈油种类较多,其中,24度及以下度数的棕榈油,可作为调和油和餐饮油的原料油,也用于饼干、方便面及其他副食品;33度棕榈油主要用于制造人造奶油、代可可脂、巧克力、冰激凌等;44度及以上的棕榈油主要用于制造肥皂、化妆品等。
 
  由于棕榈油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且具较好的氧化稳定性,所以煎炸棕榈油在棕榈油食品应用领域的占比较高。
 
  通常,我国进口的棕榈油中,30%用于烘焙(起酥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等)、糖果(代可可脂、巧克力)等食品专用油脂;25%用于烹调油;20%用于方便面加工;5%用于薯条、炸鸡等煎炸食品;20%用于其他食品用途。
 
  在我国,棕榈油能与豆油消费发生替代的领域主要是烹调及烘焙领域,比例占据我国食用棕榈油消费的50%—60%。
 
  若将其他精炼棕榈油及毛棕榈油也计算在食品消费领域,则每年国内进口的棕榈油中能与豆油发生替代的数量在250万—300万吨,其余部分则为刚性需求。
 
  虽然相比豆油年约1400万吨左右的产量,250万—300万吨的比例较小,但这部分替代份额的变化却对国内棕榈油价格有着重要影响。
 
  走势高度相关
 
  国内豆油、棕榈油及菜油三大油脂,因其消费领域的可替代性,期货价格走势相关性很高。我们计算了三大油脂及其相关品种2007—2016年10月主力连续合约日收盘价的相关系数,其中,豆油、棕榈油相关系数达到0.977,豆油、菜油相关系数为0.94,豆油、菜油相关系数0.976。三者走势高度相关。
 
  豆油、棕榈油价差的季节性规律
 
  从统计角度看,历史上豆油、棕榈油价差其实波动极大,而这背后,有着基本面的巨大变化。从波动范围看,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波动其实较盘面价差波动更为剧烈。国内四级豆油与24度棕榈油的现货价差变动范围在-150元/吨到2500元/吨,期货盘面价差波动范围在400元/吨到2300元/吨。此外,豆油、棕榈油盘面价差的波动通常领先于现货价差的波动。
 
  豆油、棕榈油价差的波动原因主要有:国际大豆及棕榈油的产量变化、大豆及棕榈油产区的天气变化、棕榈油生产的季节性、国内外相关政策及消费变化等。其中,天气(本质上也是产量)是豆油、棕榈油价差中长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国际豆油及棕榈油产量增速之差,也与豆油、棕榈油价差的大周期波动几乎一致。
 
  现货价差的季节性
 
  受大豆及棕榈油进口节奏、压榨利润、国内消费特点及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规律,但若遇到国内外油籽产量的大周期变化,还需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及基本面。
 
  若将价差平均化,国内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年内呈不规则U形走势,即1—5月价差趋向缩窄,5—6月价差低位运行,7—12月价差逐渐攀升,直到次年1月达到高点。
 
  之所以有如此规律,主要原因一是与棕榈油自身的熔点有关。由于24度棕榈油冬季会出现凝结,故国内棕榈油需求在冬季趋向萎缩。虽然由于工艺的改进,24度棕榈油已经可以分提出8度、10度、12度、18度的棕榈油,但因占比有限且成本稍高,气温导致的棕榈油消费季节性仍然存在。因棕榈油夏季消费相对较旺盛,5—6月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往往处于年内低位。随着气温降低,豆油、棕榈油消费倾向改变,冬季通常出现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年内高点。
 
  不过,冬季棕榈油消费只是相对豆油偏弱,绝对消费并没有明显减少。根据国内港口库存、进出口等数据,我们计算了国内棕榈油单月的表观消费量,最大的两个时期,一为8—9月,主要是“中秋节”消费推动;二为11—12月,主要源自“春节”备货需求。
 
  主要原因二是与国际棕榈油生产季节性规律有关。我国不产棕榈油,棕榈油全部来自外部进口,主要来源国是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而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有比较明显的旱季及雨季之分。由于雨季影响棕榈果串的采摘,3—10月通常是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棕榈油的增产周期,11月到次年2月为减产周期。2—3月一般是BMD毛棕榈油价格的年内高点,此后,随着产量增加价格一路下滑。11月到次年1月进入减产周期,价格有所回升。
 
  另外,9—11月通常是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增产周期最高峰,国际棕榈油价格通常偏低,进而导致国内10月到次年1月的棕榈油成本也偏低。棕榈油进口成本下降,可能也是冬季国内豆油、棕榈油现货价差处于相对高位的原因。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