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 ,大宗商品投资者看到“底部”希望

2015-10-29
摘要:

  华尔街见闻 王维丹   大宗商品基准指标四年来跌入十余年低谷,与本世纪高位相比已经腰斩。西方分析人士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商品价格 [详细]

  华尔街见闻   王维丹  
 
  大宗商品基准指标四年来跌入十余年低谷,与本世纪高位相比已经腰斩。西方分析人士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商品价格大多见底,但由于主要消费国中国的需求下滑,找不到实力相当的替代需求方,加之全球库存还普遍较高,底部持续时间可能很久,大宗商品不会很快彻底翻身。
 
  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经跌了四年,较2011年5月的巅峰高位跌去50%,跌入本世纪最低点。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提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相信,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实际上已经见底。
 
  投资大宗商品约150亿美元的PIMCO旗下投资组合经理Nic Johnson就认为,无论是绝对低位还是可能从现在起今后几周会稍微跌一些,大宗商品都已经集体触底。
 
  但这次触底可能会持续得比较久,短期内不会明显大反弹。巴克莱的大宗商品研究主管Kevin Norrish认为:“可能已经到了底部,但可能是长期底部。”
 
  分析师不看好短期反弹的主要原因还是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中国的需求降温。对于这轮商品熊市,中国经济在经历转型时增长明显放缓是主因。
 
  瑞士宝盛银行(Julius Baer)驻苏黎世大宗商品研究主管Norbert Ruecker认为,大宗商品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是价格是否终于见底。他指出,今后“需要另一个中国,可我没有发现它存在。”
 
  另一个压制反弹的因素是大增的库存。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过去两年,谷物的库存量占消费量的25%,为十多年以来最高比例。商品的库存会削弱供应冲击对价格的推升影响。
 
  大宗商品跌价只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不代表已经做好大逆转的准备。哥伦比亚大学一项追溯到19世纪的大宗商品价格研究显示,商品的周期通常持续20到40年。
 
  华尔街见闻本月文章提到,高盛报告指出,大宗商品本月上旬的反弹并非基本面显著改善的体现,长期趋势在于供给周期变化,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商品需求的再平衡。换言之,长期来看,供给和中国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高盛一直认为,在过去十年内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提振了大宗商品的强劲需求。价格上涨后全球需求减少,但价格刺激了商品生产商扩张产能和页岩革命等科技创新,直接导致当前供应过剩。
 
  本月初,高盛全线下调金属价格预期,预计铜价将在今年年底跌至4800美元,明年则将进一步跌向4500美元。而如果一系列不利因素集中出现,铜价甚至可能跌破4000美元。
 
  对于今年的大宗商品大跌,高盛认为是由三大宏观因素所致:产能增加和开采成本下降(通缩),新兴市场需求疲软和美元升值(市场分化),新兴市场债务再平衡(去杠杆)。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