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飞:中国进口大豆及其交易模式回顾

2013-11-12
摘要:

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于2013年11月13-14日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以下为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飞讲演实录。 徐建飞:大家下午好!我往这儿一... [详细]

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于2013年11月13-14日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以下为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飞讲演实录。

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飞


  徐建飞:大家下午好!我往这儿一站第一个想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中国GDP发展这么快,你看座位这个位置前两排老师位置都是空的,后面的位置都是满的,这是中国的潜力所在。王庆先生是感冒,我也是感冒,所以今天上午都没来。


  我今天的演讲大概是30张幻灯片,希望大家坚持最后半小时,黎明前的黑暗就过去了。总共有10个方面的话题,我记得5年前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提出一个概念叫牙齿压榨,我觉得那可能算是一个亮点,今天10个话题里面我想来想去没有什么亮点,但是有很多的问题,后面会说到。


  中国的大豆进口比例是最大的,开放也是最早的,产业链条比玉米、小麦都要长,教训也是最深刻的。所以说大豆行业确实是值得回顾的。


  这是我几年前总结的,大豆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属性?首先是食品属性,大豆就是中国古代稻梁菽中的菽,我们以前吃豆子现在变成通过榨油厂榨了才吃。也包括人权属性,联合国专家说拿粮食做生物能源是对人类的犯罪。还有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也能够理解,本来是一方本土养一方人,现在大豆养全世界,饮食文化也受到了一些变化。


  大豆行业重大的历史事件,5000年前在中国种植,中国是唯一一个不依靠羊牛奶延续的文明,全世界对牛奶的依赖,我们5000年没有牛奶的流行,没有那么在意,有什么吃什么应该也是可以的。大豆17世纪进入欧洲,18世纪传到美国。美国当年芝加哥有一本书,那本书记载1920年年代美国农业部人员从中国带了很多大豆样本在美国进行培育,培育出了很多的品种。当年农业部从这里带那么多大豆有没有付给我们知识产权费?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其他的事件就比较一般了,1982年美国大豆协会设办公室,1996年放开,1998年中国放开两年之后第一次这个行业出现了危机。2004年又是一次危机,也是行业的第二次整合,这一会儿有单独的总结,2008年又是全国的金融危机,接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


  我这里想说一下2004年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2004年的危机?2004年管制上还是因为中国企业太盲目了,内因还是根本的条件,企业盲目扩张把所有钱多用在产能扩张上,没有套保的理念,这是2004年最根本的原因。在行业的成长过程当中协会也没有什么经验,协调这些关系的时候也没有要考虑上面的意见,没有太切实考虑企业的意见,政府这一块也没有什么作为,2004年政府是没有作为的。整个系统包括银行、媒体各个方面都是无序的,资本是无形的,有了这个机会肯定是抓住不放的,这些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的,本身这个规则也有点问题,交易规则有点问题,这个我在最后会单独再说一下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过多怪别人,最重要是自己。


  2004年有个小的插曲,当时出现了红豆事件,巴西过来的大豆混了种衣豆,后来遭遇了退货,后来巴西的总统商量胡锦涛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当时巴西总统来到中国访问的时候,说对不起,我们应该不把这个种豆运到中国来的,后来巴西的出口商受不了了,就跟巴西政府说这个本来也没有什么,就那么一点红豆也没有什么,后来就演化出来说卢拉要找胡锦涛。当时外交部通知胡主席说,卢拉要找你谈谈红豆的事情,说大豆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怎么变成政治问题了?我想说的是什么问题呢?中国退货按照法律来讲是对的,这两张图片是美国的,他明确写着种豆不可以作为商业大豆。因为这个事情产生了纠纷,所有的企业在伦敦仲裁都是输的。


  回到当下,大豆的进口1996年是一辆小自行车,后来变成卡车,现在变成火车,火车也不好停,可能火车下面有个小石子路上就会不顺,市场就会发生变化。


  量在不断增加,我们还有多大的空间?红的这条线是台湾人均蛋白的摄入量,从10多年前人均蛋白摄入量,蛋白摄入量只是肉和奶两项,不包括水产,已经不增加了。中国大陆人均蛋白摄入量还在不断地增长。其中还有多大差距呢?人均3.5公斤的大豆,如果将来中国按照16亿人来算填上这个缺口那就是1600万吨大豆。除了人均摄入量指标之外,大豆增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大豆把其他的蛋白源给挤掉了,1973-1974年大豆在蛋白比重占55%,到了30年以后就变成了57%,现在的问题是在未来大豆在这些里面比重会不会继续增加呢?这张图是2013-2014年和2003-2004年豆粕没有变化,豆粕在蛋白粕原料里面所占的原料变化,2013-2014年是下降的,接下来什么抢了豆粕的蛋糕?这张图给你大概的意思,菜籽粕是一路上升的,这是从相对关系来讲的。


  还有就是来考量中国大豆企业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国产大豆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从单产来讲,今天中国的单产在这个方面每公顷不到2吨,大概是1.7-1.8吨,巴西每公顷在3吨,假设说我们单产能够达到巴西一样的水平,在现有水平上增长多800万吨,这是给大家一个大的概念。


  (PPT图)这两张图告诉我们进口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一张图是豆粕进口和豆粕的出口,豆油的进口我觉得做油的人已经体会到了,整个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几年我们豆粕100%是以油的形式进口的,今天的豆油有两个方面:一是油本身,大概就是10%;二是油在大豆里面,这里大概占有90%,油市场逻辑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做油不能光看油,必须要看大豆,不看大豆就没有办法做油。


  (PPT图)我在做数据过程当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大豆的出口到美国,我们从美国进口2500万吨大豆,同时中国大豆出口到美国,出口的数量刚开始是2万吨,刚刚过去这个年度已经达到10万吨,我在芝加哥看到豆腐上面写非转基因豆腐,这是有意思的事情。另外中国浓缩蛋白,这个应该也是非转基因的,这也是在增加,非转基因的概念好像有点抬头的意思。


  提到非转基因,我想媒体报道也比较多。我这里想说一个问题,转基因和高单产有没有联系?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有转基因是要提高单产。转基因有没有害?我不知道。转基因和单产联系在一起,这两张图是玉米的单产,这是玉米的单产,玉米单产最高是美国,美国玉米就是转基因的。同一张图我们看到埃及玉米是非转基因国家,比其他国家要高。比如说欧洲,欧洲的大豆是非转基因的,也不低的。下面再看菜籽,菜籽最高的是欧洲,欧洲是非转基因的,加拿大1000多万吨菜籽,中国也是1000万吨菜籽,加拿大是转基因的,中国是非转基因的。


  除了菜籽之外,还有小麦,小麦全是非转基因的,中国是一条红色,刚开始单产低于美国,现在一路超过美国,仅次于埃及和欧洲。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小麦单产在美国老是不求上进呢?老是不太高呢?是因为水土不服吗?这个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为什么中国小麦一路飙升,那是因为中国政府把小麦作为口粮,所以把小麦单产提高。


  还有是稻谷,稻谷的单产和小麦单产做个比较,这也是有意思的事情,所有稻谷这一块的产量最高能达到每公顷9吨到10吨,小麦是6吨。比如说100公斤小麦你也就出口60-70公斤,可是单产差这么多,你为什么要去种小麦呢?稻谷的高单产国家很多,但是小麦高单产国家不多,为什么是这种情况?我曾经看过全球通史物理学家写的书上讲,他说小麦这个品种是因为欧洲殖民主义带向全世界的,不是在各个地方自然净化出来的品种,稻谷是自然净化出来的,小麦是被强制推广到全世界的,这也许是单产不理想大家还在种的原因。


  (PPT图)这张图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印象,在埃及稻谷、玉米、小麦所有单产都是很高的,埃及是非转基因。结论就是,我初步来看转基因和高单产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前两天我看到巴西的研究,我自己在过去十年我也问过美国巴西的农民,你们为什么要种非转基因的大豆?他说非转基因和转基因产量相差不大,但我们非转基因的种子都买不到。最近巴西有个机构,他们研究了35个高产大豆品种,高产大豆种了以后和非转基因差不多的,收益可以比转基因高出10%,这是巴西的报道。


  从初步的单产角度来看,我是没有看到单产和转基因的必然联系。另外我想问的问题是,如果转基因确实能够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按照哲学有一句话叫有得必有失,我们得到了转基因的好处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


  接下来讲一下贸易额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这张图是说我们进口的量当中有多少是以贸易的形式进来的,有的是代理、有的是融资,可能融资为主。2009年20万吨/月,现在一个月我们能达到160万吨,达到了25-30%的比重,中国大豆市场贸易大豆不能忽视,全世界也不能忽视。


  很多人都说贸易大豆能不能持续?有人说这是骑虎难下,有一天是不行的,我是保持中立,也许贸易可以开辟一条新的天地,如果风险管理得当,用现有的份额控制好风险,慢慢地经营也许这块天地就是他的,我们拭目以待吧!至少有一点很确定今天的贸易大豆不像2、3年前那么乱了,是很有序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补充。


  (PPT图)这是这几年各类企业直接进口大豆的比例,我们发现国企进口是增加的,民营也是增加的,外企进口是下降的,这里面有一些个人的评论,有空再看。


  (PPT图)这是贸易融资,最近有一点变化的情况。另外就是中国的采购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才王庆讲到美国农民的销售很快,但是反过来中国的采购很快,右边这张图是每个年度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比例,一般没超过60%,50-60%的水平,但是这张图就不一样,中国以及未知地从美国采购的大豆比重达到90%,而多数未知地都是中国的,这说明什么呢?中国买得很快,但是最终没有装那么多。这张图会看得更加明显,每个年度美国出口销售的进度占销售额的比重,每年1月份有一个跳升,一下子比例上升,这主要是中国的原因。绿的这条线是2012/13年的,这个数字是这个年度销售下一个年度量的比例,现在显然是创了新高了,2013/14年我们销售数据是历史上最快的,但是农民卖得慢搞得现在很强劲。


  美国销售快主要是中国采购快造成的,为什么中国采购越来越快呢?越来越早呢?我觉得总结这几方面的原因,我们2000年以后有豆粕,豆粕上市可以套保;2004年以后有危机,还有套保的意识,还缺钱;2006年豆油上市以后给套保提供了便利,从后面一张图那时候还没有造成大量套保的流行;2008年以后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大连豆粕每天持仓量和豆粕年供应量的比例从2008年以后不断地增长,大连期货的持仓量不断地增长,豆油增长更多。这里面发生什么变化呢?2008年发生危机以后,大资本企业包括外企、中央企业,大资本企业有钱,然后又想套保,2008年造成套保盘增加,到1月份新的豆油、豆粕合同推出来以后,只要有利润大家就会去采购,采购就会体现。另外一个原因是跟融资大豆有关系,4万亿前后贸易豆的崛起怕买不上,都有这个原因在里面,做贸易融资的人一定要保持连续运转,某种程度上导致采购提前的原因。


  2008年以后大家觉得套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了,顺便说一下芝加哥是什么情况,大连看到豆粕持仓量占全年供应量比重在50%左右,豆油达到70%左右,芝加哥关键它的分母用哪一个数字,分母如果用全球的产量那是比较低的,在30-40%,如果分母用美国的产量,那就达到100%,如果分母用全球贸易量9000多万吨芝加哥的贸易量比重也相当于90-100%的水平。如果芝加哥代表全球市场泡沫不大,如果芝加哥代表美国市场泡沫就比较大。


  我想总结一下刚才前面讲的贸易模式、套保,把它抽象一下用这句话来概括,“实体搭台,虚拟唱戏”,虚拟比重越来越大以后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呢?虽然中国市场是管制的,但是挡不住资本在国内国外的流动,如果资本随意流动理论上讲中国和国外的差价就应该相对平稳,不应该出现巨大的落差。中国过去3年的行业自律性明显地增强,似乎是这个行业在0毛率水平找到了平衡,如果亏得太多我就少进口、少加工,比如说我负责采购我看利率什么情况,亏得太多我就少进口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厂普遍接受了大企业的理念,我们是加工大豆的,不是来投机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每天来关心压榨利润,加工利润不好我们在销售经营决策上就会做相应的改变。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都说巴西的农民有钱,他们持货的能力很高,我想说的是中国这边的套保能力也在加强,你不卖我就耗着,各种措施也在增强。


  前面提到过了油品的进口,我觉得做油的同志们要研究一下,逻辑和结构都发生变化了,因为油的进口比重越来越小了,豆油只有10%。和豆油不同的是豆粕的经销商这两年非常顺利,他们买基差拿头寸都赚了很多的钱。现在豆粕经销商都积极参与基差,我是要感谢经销商买我们的基差,帮我们锁定利润,我们锁定了风险也放弃的收益,我想说的是,你买基差的时候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我预测未来半年内买基差还是可以的,但是未来买基差也还是要注意的。


  所有套保、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成熟,大家大概知道怎么去弄了,特别是2008年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灾害性事件,但是有一点中国没有办法克服的,我们几次出现过这种极端的情况,2004年、2008年、2012年出现过,美国的大豆比中国贵500到1000块钱,这个大豆还在源源不断往中国市场流,如果市场是有效地市场,那个大豆不应该往中国流,应该留在中国。当时我跟他们探讨,说这些豆子都卖给你了不可能不拿走,我说可以交给芝加哥,这个问题在2004年的时候芝加哥主席和总裁我们都面对面交流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没有解,具体这张图可以看得出来,芝加哥在这个地方,我想芝加哥1848年成立的时候市场活动半径也就在这附近,现在美国的产量遍布全美,而芝加哥只在以南大概430英里的范围设置交割库,在我从业的20-30年里面没有什么变化,我也问过一些老人从1848年到现在芝加哥交割系统没有怎么变,就是在这一片。可是它的功能、它代表的价格范围不是在芝加哥了,已经扩展到两个港口了,可是它的交割系统没有扩展,2005年开了新的大豆品种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这导致什么问题?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说中国的房地产现在有泡沫,城里的房子是房子可以自由买卖,农村人的房子没有房产证不能自由买卖,大豆一旦离开了芝加哥这个地方不能去交割,在芝加哥的大豆是城里的房子,芝加哥外的大豆是农村人的房子,没有产权证,可以住、可以用,但是不能交割。2004年的时候跟大家探讨过,当时说要研究美西和美湾,我说你在美西和美湾设置交割库,也可以请芝加哥嘉宾做一些评论,谢谢大家!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