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花生产量最受冲击,经济整体影响较小

2021-07-24
摘要:

河南是全国第一大花生产地,2019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92%,且远超第二位的山东省(16.26%)。本次降雨对花生产量存在威胁

河南暴雨会推高通胀吗?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大公报

今年以来河南省突降暴雨、欧洲遭遇洪灾、北美区域干旱严重,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影响全球通胀和经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碳中和”必要性和政治性突出,碳中和目标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之一。笔者认为,鉴于本次气候异常对国内通胀和经济的影响不大,不会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放松的趋势。

7月19至22日,河南省遭遇罕见强降雨。本次强降雨呈现出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极端性突出等特点,强降雨爆发的地点较为集中,即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省。对比2020年同期汛情情况,从全国角度来看,今年的水位警戒次数、重大汛情等数据上不及2020年。

花生产量最受冲击

河南是全国第二大蔬菜大省,强降水冲击将抬高局部地区菜价。2019年河南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0.2%,强降水影响蔬菜产量并加大运输难度,进而抬高菜价。一方面,田间积水导致蔬菜减产甚至绝收。截至7月22日4时,强降水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1.5万公顷,绝收面积1.0万公顷。另一方面,交通不畅提高运输成本,进而抬升蔬菜价格。截至7月21日,全省国省干线公路断行37处,农村公路受损严重道路50多条,断行路段200多处、损坏桥梁30座。

短期来看,强降水对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鲜菜项环比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对CPI整体扰动幅度有限。最近十年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水灾有2010年南方特大洪水、2016年长江洪灾和2018年寿光水灾,这三年7至9月份的CPI鲜菜项环比均值较正常年份高3.9%,可见极端天气对菜价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总体对CPI产生的扰动有限。

长期来看,强降水对CPI鲜菜项扰动有限,原因如下:其一,本次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省,全国其他蔬菜大省如山东、江苏、河北未受影响,全国蔬菜供给依然有保障。其二,本次强降水持续到22日,汛期结束后对受灾蔬菜进行补茬,有利于蔬菜供给迅速恢复。相对于畜牧养殖和果树种植来说,蔬菜种植资金门槛低,而且蔬菜生长周期多在两个月以内,因此鲜菜价格难以对CPI形成长周期扰动。若本月底汛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那么许多受灾蔬菜还来得及进行秋茬播种,蔬菜供给能够得到迅速恢复。其三,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及冷链技术的提升,鲜菜市场已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局部地区菜价也难以出现大幅度暴涨的情形。

从河南的种植结构来看,小麦、玉米、蔬菜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分别为38.79%、27.14%、14.47%和7.82%,而今年小麦已基本收割完毕,不受到降雨的影响。河南是全国第五大玉米产地,2019年占全国总产量的8.6%。本次降雨对玉米产量影响有限:一是因为本次降雨集中在河南北部,南部玉米大户周口、商丘、驻马店、南阳等地受影响较小;二是因为不存在大风天气,玉米倒伏情况较轻。发生茎秆折断的比例占倒伏的30%-60%,对玉米产量造成主要威胁,而淹涝情况如排水及时则影响较轻。

河南作为主产地,且花生对淹涝更为敏感,花生产量受威胁。河南是全国第一大花生产地,2019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92%,且远超第二位的山东省(16.26%)。本次降雨对花生产量存在威胁:一是河南作为花生主产地,对全国花生产量有决定性影响;二是相较于玉米,花生对淹涝更为敏感。目前正值河南花生的开花下针和结荚期,雨水过多或者是湿度过大会造成大量烂果。

河南是全国第三大猪肉产地,2019年占全国总产量8.1%。2020年底,河南省生猪存栏3887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2.6万头,均为全国第一位。本次降雨导致部分养殖场出现水泡猪情况,洪水冲毁猪舍可能阻断生猪出栏,部分道路受损影响跨省猪肉调运,且灾后猪瘟的防控难度增加,多方面影响生猪产能和猪肉产量。但从整体看,现在全国的生猪供给都处于过剩状态,河南局部供给损失短期可能提振猪价,但不足以改变猪周期仍在下行的趋势。

经济整体影响较小

极端天气短期扰动受灾省份经济,全局影响有限。笔者认为,当前内地部分区域的异常气候(当前主要表现为洪涝灾害)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不会成为扰动经济趋势和节奏的主要变量。从历史经验看,随着中国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水平的提升,年份较近、强度较大的洪涝灾害具有相对较高的参考意义,例如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对全国层面的生产活动扰动有限,对受灾严重的省份当月的工业生产造成轻微扰动,对全年总体而言负面影响较为有限。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工业生产影响有限,其中制造业生产保持平稳,采矿业增速略有下滑但程度有限,主要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较大。受灾较为严重的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工业生产受到的扰动较为轻微,未见大幅度下滑。

洪涝灾害对全国投资的扰动有限。2016年对受灾严重的省份而言,会在受灾当月对项目开工造成一定扰动,但并未显著低于季节性,在灾后重建及赶工等作用下,投资项目在灾后得到回补,例如受灾省份在8、9月份的新开工项目个数高于相临年份同期。

洪涝灾害对全国层面的消费在受灾期间扰动有限,对受灾严重的省份,居民消费会在受灾期间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全年来看对消费影响有限。

虽然受灾严重省份的餐饮、影院等消费场景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期间灭失,但灾后消费场景的重建较快,因此整体而言,由于洪涝灾害对消费的影响持续时间不长,故对消费影响较为有限。

在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其并未对国内疫情受控后的经济修复过程产生实质性扰动,工业生产、社零、基建投资在2020年三季度保持平稳修复态势。另外,当前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北方,而中国经济的重心在南方,且当前南方的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也属于正常的季度性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极端天气情况对经济整体影响较为有限。少数在受灾省份集中度较高的细分产业短期内会受扰动,但灾后有望较快恢复,例如短期内河南灾情或影响手机等产业链产品的交付速度。

气候异常对局部农产品价格影响大,但不改海外通胀回落趋势。当前海外同样遭遇极端天气冲击。其中欧洲遭遇强降水影响,其中德国受影响较为严重已演化成为洪灾;瑞士、卢森堡和荷兰同样受到洪灾局部冲击。北美区域则是遭遇干旱影响,美国受冲击明显,加州、爱达荷州、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等地已引发山火;此外,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也受到干旱的局部影响。

从通胀的影响来看,气候异常可能加剧当前海外的供需缺口并延缓海外通胀的回落速度,但预计影响较为有限。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