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密室与中国卖油郎每月静等的报告

2015-03-19
摘要:

  来源:微信公众号:oilcn油讯"  美国农业部保存有一张照片:彭博社、路透社等财经媒体的记者在一条白线前做好冲刺的准备,只要一拿到 [详细]

  来源:微信公众号:“oilcn油讯"
 
  美国农业部保存有一张照片:彭博社、路透社等财经媒体的记者在一条白线前做好冲刺的准备,只要一拿到最新农产品供需报告,这些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向编辑部发稿,抢先或者延迟一秒钟都可能会使交易商在交易市场多赚或损失成千上万美元。
 
  美国农业部被称为美国第二大的政府组成部门,仅次于美国国防部,一年的财政预算超过1000亿美元,在全美约有10万名工作人员。
 
 
  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美国农业部影响力极大,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远远高出世界粮农组织。
 
 
  每个月中旬,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能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掀起滔天巨浪,当然也包括咱们国家。
 
  百页窗与内幕交易
 
  美国人对自己报告的信心在于他们相信各种制度的安排已经将私利尽可能摒弃在外。
 
  美国农业部在华盛顿的办公大楼由南楼和北楼组成,访客进入美国农业部办公大楼之前,要解下皮带搜查随身物件,安检的严密程度几乎赶上机场。
 
 
  不过戒备最森严的是美国农业部的“密室”。
 
  “密室”是美国农业部发布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的地方,在报告发布之前,各个渠道收集到的农业数据经过加密送入密室,工作人员交出手机等一切通讯设备以及录音和录像设备进入密室,对最新的加密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后,形成正式发布的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
 
  “密室”由警察看守,在报告发布之前,只准进,不许出。“密室”没有窗户,密不透风,这样的布置是有原因的。
 
  由于报告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多人希望拉拢美国农业部的工作人员提前获得农产品单产、总产等关键信息,以此在农产品市场获利。
 
  而美国农业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部工作人员卷入内幕交易的案例,那时候,美国农业部的“密室”还有百叶窗这样的窗户。
 
  涉案的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士约定,当百叶窗上卷,意味着产量比预期产量增加;当百叶窗下翻,意味着产量低于预期产量。这种把戏被披露后,美国农业部的“密室”变成了没有窗户的现状。
 
  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需要农业部长或者副部长、代理部长签发,但是部长不是看了报告以后签字,而是先签字,再看报告或者听工作人员汇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世界农产品展望局局长Gerald A. Bange曾表示:“作为世界农产品展望局的局长,我不是由这届政府认定的,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农业部长或者副部长、代理部长签字之前不知道报告的内容,签字以后,我们才告诉部长报告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这样一份报告与政治立场区隔开来。”
 
  H. Frederick Gale是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的经济学家,他为这个部门已经工作了十多年。H. Frederick Gale用比较生涩的汉语告诉记者,由于在美国农业部工作,他本人不能从事期货交易,也不能买股票,他的太太如果有以上投资,他必须向美国农业部报告。
 
  持续150年的职能
 
  迄今为止,美国仍然是各国中唯一有实力对世界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出口量、库存等关键指标做出统计和预测的机构,美国农业部的供需报告就像一根魔棒,让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为之神魂颠倒。
 
  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在网站发布后,对全世界公开,任何人只要有能上国际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访问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数据库;如果用户在美国农业部的网站注册,美国农业部会在第一时间向用户的邮箱发送最新的农作物报告,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农民和交易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网址是 http://www.usda.gov)
 
  对于美国农业部提供公开和免费报告的做法,美国农业部总经济师Joseph W. Glauber解释,这是美国农业部在1862年成立时就定下来的规矩。
 
  美国农业部成立之初,确定了两项基本的职能:一项是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产量的信息,另一项是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种子。现在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向公众提供农作物信息的职能保持不变,并且仍然是农业部的核心职能和责任。
 
  Joseph W. Glauber说,美国的私立机构也提供农作物产量、价格、对未来价格走势的看法等信息,但是农民可能负担不起购买这些信息的价钱,因为比较昂贵。伊利诺伊州的Duane Dahlman一家拥有约800英亩(约合5000亩)的耕地,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为了把握市场行情,他请了专业的咨询师,一年要支付6000美元的咨询费,Duane Dahlman说,一般的农户要掏出这么一笔咨询费并不容易。
 
  美国农业调查的“十八般武艺”
 
  美国农业部下设全国农业统计局,这个机构负责对美国本土的农作物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并提交各种统计数据和预测报告。
 
  每年3月,当美国农民开始准备新年度的作物种植计划时,美国农业统计局开始种植意愿调查,一般会选取8.4万名左右的农民。调查的作物一般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油菜籽、葵花籽、花生等。
 
  从每年5月开始到12月,美国农业统计局每个月都要进行农作物单产调查。农产品单产调查有两大数据来源,一个是来自于农户自愿反馈的数据,可以称作单产主观调查报告,约有6000至2.8万名农民被美国农业统计局选中参与调查,这些农户必须在5月~11月的时间里持续向美国农业统计局报告产量数据。
 
  另一个是美国农业部派出的工作人员调查获得的单产数据,这被称为单产客观调查报告,从每年的5月份延续到12月份,仅对玉米、大豆、冬小麦和棉花四种农作物进行调查,收集的样本数在1217~1835个之间,这些样本所在的州一般是产量最大的几个州,这些州的种植面积占到美国全部种植面积的75%以上。
 
  美国农业统计局在全美有12个区域办公室,这些办公室派出调查员前往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收集样本送到实验室中进行分析。
 
  除了农民自愿提供的数据和美国农业部调查得出的数据外,美国农业部还会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统计作物种植面积,并根据遥感图片辅助预测农作物的单产水平。
 
  单产是美国农业部定期报告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美国农业部在进行单产调查时,往往也会对总产量、农作物的库存、出口量、进口量等统计指标进行调查,最后汇总形成每个月发布一次的农作物预测报告,结合世界农产品展望局汇总的其他各国的主要农作物的数据,形成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
 
  为了帮助市场掌握农产品的未来走势,美国农业部每周还会发布天气和农作物公告,一些投资基金往往依据这些每周一次的天气和农作物公告,预测下一期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会做出哪些调整,决定在市场上应该是买入还是售出农产品。
 
  美国到底有没有操纵农产品市场
 
  最近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与日俱增,年进口量已经超过7000万吨,几乎是中国本土大豆产量的6倍。而美国则是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之一,美国农业部每月定期公布的大豆等农产品的产量数据,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内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参与者当作价格的风向标。
 
  2012年的乌龙报告
 
  2012年下半年,美国农业部被认为通过操纵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中的大豆产量数据,哄抬大豆价格,帮助美国农民和公司高价卖大豆给中国,中国买家买货后,大豆价格暴跌
 
  这桩风波的缘起大抵是这样的:2012年8月1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在油籽一章,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2013作物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受干旱的影响,产量仅有27亿蒲式耳,减少3.58亿蒲式耳,受产量减少影响,美国大豆平均价格预计将上涨至每蒲式耳15~17美元,每蒲式耳预计上涨2美元。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发布后,市场进入恐慌,中国贸易商开始大量抢购大豆,然后等待大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但是在2012年11月9日,美国农业部关于大豆产量的预测与8月相比突然“变脸”。在当期报告中,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2013作物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29.71亿蒲式耳,与8月份预测的27亿蒲式耳相比,不但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大豆的平均价格也回调到每蒲式耳13.90~15.90美元。
 
  由于美国农业部前后迥然不同的报告,指责美国农业部是骗子、阴谋家的声音在中国颇得民心。
 
  作为报告制作机构的负责人,对于中国人的指责,世界农产品展望局局长Gerald A. Bange解释,第一,去年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遇到旱灾,大幅减产是事实;第二,美国当时确实遇到干旱,玉米的单产受到很大影响,产量大幅减少,这一点后来也得到数据的支持,但是大豆的生长周期与玉米不同,去年大豆种植的晚期,美国来了一场大风暴,带来了丰富的降水,缓解了大豆的旱情,因此产量受到的影响不大。这是美国农业部后来调整报告的原因。
 
  解释完后,Gerald A. Bange略带期待地问记者:“这样的解释你们能接受吗?”这位1983年就访问过中国的中国通一直坚信,美国农业部只是提供了一份当时看来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报告。
 
  其实,对于美国农业部报告的准确性,美国也有担忧的声音。美国农业部原来在全国有46个区域办公室,最近几年,由于预算缩减,数量缩减到现在的12个,美国农业部的官员表示,区域办公室的减少不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为调查员的数量不变,只是对应的负责人减少,另外调查也在尽可能多地使用网络、电子邮件、卫星遥感等新技术,调查的质量可以保证。
 
  中国数据谜团
 
  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产品展望局是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的编制单位,这个局的局长Gerald A. Bange是个中国通,1983年就访问过中国,他说中国农产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近些年已有较大改善,他说:“以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中国没有数据,现在是数据太多了,不知道用哪个。”
 
  一位国内专家对此表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数据,涉及到众多政府部门,工作协调困难,数据有好多来源。”
 
  美国农业部总经济师Joseph W.Glauber表示,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在编制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各项数据上,离理想状态还很远。
 
  让美国农业部头疼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有些指标中国没有或者不愿意公布数据;另一个是中国的农业数据政出多门,互相不匹配,令人迷惑。
 
  中国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等的库存究竟有多少,包括美国农业部在内并不知情。
 
  中国有大量的粮食国家储备,这些储备构成库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粮食储备作为国家机密,向来不对外公开。由于无法获知准确的库存量,让中国主要农作物的价格走势预测增加一个极大的不可知因素。
 
  中国库存数据难以获得,除了机密原因外,也有一些难言之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说,以稻谷库存为例,中国的稻谷库存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的稻谷储备,这部分有数据但是不能公开;另一部分是农户自己家中的库存,这一部分几乎无法统计,因为中国种植稻谷的农户涉及千家万户,平均每户的种植规模又不大,要想摸清楚农户手里究竟有多少库存很难;另一部分是商业库存,主要在粮食加工企业手里。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是国家粮食局直属事业单位,其职能是为国家粮食宏观管理和全国粮食流通提供粮油市场信息服务,出版多种报告,提供世界粮油生产、贸易、消费、库存预测数据,与美国农业部的部分职能类似。不过,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报告为有偿提供。
 
  信息发布“九龙治水”
 
  为了尽可能接近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真实情况,美国农业部大费周章,有些获取数据的方式在中国还引起轩然大波。除了研究、比较中国各个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一些统计数据,美国农业部会收集整理各种媒体关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报道,并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判断作物长势与产量。
 
  因为无法获得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官方数据,美国农业部一般根据中国历史的数据和其他方面的材料,估计出一个数据;另外,美国农业部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的人口总数和平均消费量测算出总的消费量。在所有获取中国农产品数据的手段中,派人实地考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Joseph W. Glauber说,美国农业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农业局在驻华使馆和领事馆的分支对农业信息的收集,驻华使领馆农业方面的人员在信息收集中起主要作用,美国农业部花费了大量时间,派遣世界农产品展望局在内的各种成员,经常到中国考察农业情况,与中国的专业人士交流。
 
  2009年,包括美国使领馆雇员在内的一拨美国农业专业人士前往黑龙江了解中国大豆的长势,被指为“刺探”中国农业情报。
 
  Gerald A. Bange称,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农产品的数据也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彼此自说自话,无法统一,之后才建立了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而目前,包括中国农业部在内的政府部门,已经多次派出人员前往美国农业部调研整个信息发布的流程和工作机制,希望改变中国农产品信息发布杂乱无章的现状。
 
  (以上文字部分资料来自第一财经日报历史报道,图片为油讯编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