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图为张冬青在油菜田工作。
人物名片:
张冬青,浙江台州黄岩人,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35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油菜新品种15个,其中9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审定。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5年度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油菜新品种“浙油50”,就是她带领团队培育的,该品种菜籽含油率平均为49%。作为台州走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张冬青对家乡满怀感情,2010年带着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来到温岭,成立浙江农科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高油酸菜籽油品的产业化开发。敬业拼搏的她,获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台州市“500精英”等荣誉。
“我昨天刚从温岭回来,今天上午参加省农业厅的答辩,下午和明天在舟山,周五上午省里开会,当天下午在办公室。”8月3日,电话中的张冬青,给出了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工作表。
这位忙碌的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了一个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油菜品种:2001年,育成“浙双72”,实现了我省油菜品质从高芥酸、高硫苷的“双高”,向低芥酸、低硫苷“双低”的质的转变;2006年,育成抗倒抗荚裂适宜机械收获的“浙油18”,实现我省油菜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2009年,育成平均含油量高达49%的“浙油50”,被农民称为一担菜籽半担油;2015年,“浙油80”通过省品种审定,是我国继北美后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高油酸品种。
拼命的“老油菜”:实现“一斤菜籽半斤油”目标
张冬青家里,有两个“油菜”。“老油菜”是张冬青,“小油菜”则是家里人给她小孙子起的小名,希望她像关心油菜一样关心小孙子。可已过退休年龄的张冬青,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目前仍然忙碌在科研一线。
为了培育油菜新品种,张冬青多年来从未停下脚步。每年三月,油菜开花时节,是她最忙碌的时候。紧张的授粉时节,她弯着腰,拿镊子一株一株地将当年地里的母本油菜植株上的雄蕊拔掉,将父本植株上的雄花粉移植过来,再为授好粉的植株套上袋子。为了抢时间,不管风吹日晒,她在田里一干就是十几小时。
长年累月的田间工作,让张冬青患上严重的腰病。2009年夏天,当“浙油50”含油量达48%以上的消息传来时,她笑得比谁都甜。
对家乡满含感情的张冬青,把自己深爱的“浙油50”在台州各县市种植。目前,全省累计推广种植该油菜品种400余万亩,其中台州有46万亩。该油菜品种以“一斤菜籽半斤油”的优点,深受台州农民追捧。
张冬青说:“浙油50‘是我组培育的品种,让它在自己家乡生根发芽,也算是我对家乡的一点贡献。”
执着的科研人:立志让百姓吃上更健康的油
每过一个月左右,张冬青就要往温岭跑一趟。温岭东海塘基地,生长着高油酸品种“浙油80”。这些油菜,不光包含着张冬青的心血,更寄托着她的希望: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的油。
张冬青培育出的“浙油80”,油酸含量高达84.3%,含油量达46.1%,这是浙江农科粮油股份有限公司“高油酸油菜籽深加工技术研究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的一项成果。同时,公司开展了高油酸油菜籽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脂深加工中心合作,采用新工艺,实现菜籽脱皮率90.2%,饼粕残油量小于10%。
“浙油80”,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种。油酸是人体血管的清道夫,富含油酸的油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浙油80”的油品品质,可与茶油和橄榄油相媲美,不但实现了产业化,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张冬青看好温岭基地的“浙油80”,不光因为其品质好,更因为其适合盐碱地生长。对海涂面积广大的台州来说,温岭东海塘的成功实践,预示了更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在温岭东海塘、仙居油菜花基地基础上,张冬青希望将来把“浙油80”种到头门港附近的滩涂上去:“从寸草不生的茫茫海涂,到繁花盛开的花田,那将是多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