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告诫年轻人:不正当经营“翻船”

2010-06-22
摘要:

6月17日,上海世博会辽宁馆迎来了一位贵宾---身穿白衬衫、黑西裤、黑皮鞋,鬓发斑白的老者。不过,尽管年事已高,但这位老者并无龙钟之态,参观过程中表现得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并不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若不... [详细]

6月17日,上海世博会辽宁馆迎来了一位贵宾---身穿白衬衫、黑西裤、黑皮鞋,鬓发斑白的老者。不过,尽管年事已高,但这位老者并无龙钟之态,参观过程中表现得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并不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若不是有辽宁馆副馆长、辽宁省贸促会国际联络部部长李焕宇等人的陪同,这位老者看起来实在不算起眼。但他确是马来西亚富豪榜的头号人物---郭鹤年。


  据亚洲福布斯近期公布的马来西亚富豪名单,这位86岁的商界大亨身家累计达120亿美元,去年就有30亿美元进账。新加坡金鹰证券研究部董事黄雅伦对郭鹤年的评价是:“他可不是一个在经济衰退时期会破产的人。”


  跨行业投资、多元化发展算得上是郭鹤年的“拿手好戏”.这也是他每到一处都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工业、种植业、航运业、国际贸易、酒店业、传媒业……他都有涉足,实在算得上无疆的商界行者。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我们回望郭鹤年的创富轨迹,就会了解在一个屹立的商业帝国背后,凝结了多少开拓者的汗水与智慧。


  出身华商家庭


  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郭宅村。他在六个兄弟中最小,五个哥哥依次为郭钦铮、郭钦暖、郭钦端、郭钦仁和郭钦宝。


  20世纪初,除了长兄郭钦铮留在家乡外,其余弟兄相继来到马来亚(1963年,马来亚与沙巴、砂劳越、新加坡合并后,改称马来西亚。后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谋生。1909年,郭钦鉴只身来到马来亚柔佛州的新山,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当时,他的四哥郭钦仁已经在新山创办了一家“东升公司”,专营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


  由于郭钦仁身体状况欠佳,逐步把东升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权交给郭钦鉴、郭钦端和郭鹤青(郭钦暖长子)三人,在他们的精心料理下,公司业务不断扩展。


  1920年,郭钦鉴与一同来自福州的郑格如结婚,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先后生下两个儿子。1924年10月6日,郭钦鉴又添一子,祖上定下字辈为“鹤”,家人取名为“年”.郭鹤年在英文中学毕业后,进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对政治颇为热衷的同学,即日后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以及马来西亚前总理拉扎克、总理侯赛因?奥恩等人。


  除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对郭鹤年的影响可谓深远。郭鹤年曾在一次简短的演说中提到:“由于父亲是一位商人,诸如‘商业道德’、‘诚实’、‘一言九鼎’是他经常提到的词汇,这些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郑格如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郭鹤年曾回忆说:“母亲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郭鹤年的两个哥哥则主要在政治方面发展。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了马来亚,郭钦端不幸病逝,郭鹤青被日军拘捕数月,东升公司被迫停业。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升公司重新走上正轨。因战争而无法完成学业的郭鹤年,也来给父亲帮忙。


  很快,这对“父子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战后初期,马来亚消费品奇缺,当局实施物品统制。任米粮统制官的达图?翁(马来西亚前总理侯赛因?奥恩的父亲)与郭钦鉴有莫逆之交,他把采购大米和粮食的工作交由郭钦鉴处理。郭钦鉴抓住时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柔佛州的粮食生意。同时,他还取得了政府属下的一些机构包括中央医院和军部的粮食供应权,事业蒸蒸日上。


  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郭钦鉴已是新山的知名富商,东升公司则成为了日后郭鹤年及其兄弟创建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


  “亚洲糖王”崛起


  郭钦鉴等钦字辈人物以经营糖米油盐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勉力经营,算是小有所成。而这支接力棒传到郭鹤年等鹤字辈手中后,郭氏家族的事业竟开创出了原来数百倍的天地。


  1947年,24岁的郭鹤年只身赴新加坡,以10万元马币作资本,创立了他生平的第一家公司---力务克公司,经营商务、船务经纪、杂货业等。次年,郭父去世,郭鹤年返回马来亚新山,在母亲郑格如的建议下,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入股者除郑格如、郭鹤举、郭鹤年外,还有郭鹤青等堂兄弟。该公司联合郭家兄弟的资产,继承了东升公司的传统业务,经营大米、面粉、豆类、食糖等。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不满26岁的郭鹤年得到母亲和兄长的鼎力支持,正式成为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但在郭鹤年的二哥郭鹤龄死于英军围剿后不久,在商场上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他却远远地离开了马来亚---赴英国暂住和考察。不过,在英国,他学习研究了企业经营的方法和国际贸易知识,尤其对蔗糖买卖、经营做了深入的研究。


  从郭鹤年父亲的从商经历来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无疑是顺利地把生意越做越大的诀窍之一,而这一点也在郭鹤年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体现。


  1957年,马来亚脱离英国独立。郭鹤年预见,随着英国传统经济势力的消退,国内消费品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真空。1959年,郭鹤年与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合资,在槟城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炼糖厂,即马来亚糖厂。他从泰国购入粗糖,在自己的糖厂加工后运销到各地,并通过设在香港的商品经纪公司销往中国。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在短短几年内,他就控制了马来亚的蔗糖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以及马来亚“糖王”的称号。


  为了彻底改变国内糖业依赖进口的局面,郭鹤年竟然改变了当地人多年以来很少种植甘蔗的传统。1968年,郭鹤年向马来西亚政府租借了位于玻璃市州约1.44万英亩的土地,开垦为甘蔗种植园,并成立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从事蔗糖的种植和提炼,使马来西亚迈出了糖业自给的第一步。


  1970年,郭鹤年抢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收购了大批原糖,并投巨资于白糖期货贸易。渐渐地,郭氏兄弟公司不但掌握了马来西亚糖业市场80%的份额,而且通过多边贸易,每年控制的食糖总量达150万吨左右,约占当时国际糖业市场的10%.


  至此,40出头的郭鹤年,登上了“亚洲糖王”的宝座。


  “遍地开花”的商业帝国


  郭鹤年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在糖业取得辉煌成就之后,他又一鼓作气地向其他众多领域进军,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商场上的“多面手”.


  在马来西亚,各行各业的背后,几乎都有郭鹤年的影子。他除在北马、吉隆坡、北海拥有糖厂外,还投资房地产集团、巴生和新山的面粉厂、饲料厂、食油厂,芙蓉的塑胶袋厂,吉打的大理石厂和玻璃厂,并拥有拉曼锡矿41.37%的股权。他还在柔佛合资创立了制造薄木板和夹板的马来西亚木板厂等,其中95%的产品远销到欧洲、美洲、东亚及西亚各国。


  由于长期从事国际商品贸易,郭鹤年很自然地把航运业不断做大。1971年,他在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陈修德的邀请下,出面组建了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为马来西亚本国航运业的发展及打破远东货运船队专利权的垄断作出了贡献。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也是郭鹤年商业帝国中的“重镇”.上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敏锐地意识到新加坡旅游业大有可为,而酒店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于是,1971年,他斥资在新加坡创建了第一家豪华酒店,取名“香格里拉”.从此,郭鹤年在酒店业大举出击,一发不可收,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斐济、汉城、菲律宾和中国大陆建立了香格里拉酒店,并在马来西亚槟城建有沙洋酒店和康塔酒店。如今,在郭鹤年的悉心培植下,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酒店网络。于是,继“糖王”之后,他又赢得了东南亚“酒店大王”的称号。


  进入20世纪90年代,郭鹤年以更大的气魄,以层出不穷的手法,继续向其他行业大举进军。1988年,他将触角伸及传媒和影视业,以20亿港元收购香港无线电视的3成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在香港一度引起轰动。1993年10月,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以26.5亿港元向澳门传媒大王梅铎收购了香港销量最高、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南华早报》,此举使郭鹤年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郭鹤年获得过无数大奖,在商界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在回顾自己的从商经历时,他曾坦言,无论是谁,开始做生意的时候,难免会走一些“捷径”,但开始假如真需要一些“捷径”,应尽量根据有道德的路线去走,等以后具备了资本、资历了,当然就不能再走这些偏僻之路。在他看来,走正路,可能发展得慢一些,但前途比较稳妥,而老想走“捷径”,用不正当的手段、方式去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