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汇易网
来自市场消息称,时隔近五个月,中国再度恢复购买美国大豆的消息,打破了全球大豆贸易市场的沉寂。这一举措被解读为中国可能恢复因贸易反制而基本冻结的美国农产品采购的积极信号,却也因当前全球大豆供需宽松、南美新作丰产预期强烈、国内库存高位等复杂格局,引发各方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密集预判与博弈。全球大豆市场正站在新旧供应周期交替、中美贸易关系微妙调整的十字路口,中国后续采购规模、节奏及持续性,成为左右国际大豆定价逻辑与市场格局重构的核心变量。
重启采购背后:需求结构与贸易博弈的双重考量
中国作为美豆曾经的最大买家,其采购决策始终牵动全球市场神经。此前,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将大豆订单大量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巴西大豆从中显著受益。数据显示,2025年年初至10月27日,巴西大豆对华发船总量达8036.42万吨,同比增幅14.60%,仅10月以来的发船量就同比激增78.60%。然而,持续的集中采购已逐步饱和国内库存,截至10月下旬,全国港口大豆库存突破800万吨,基差偏弱运行,华东地区基差低至-20元/吨,现货供需呈现宽松态势。
另一方面,根据JCI消息显示,目前美豆较巴西大豆仍然具有一定性价比优势。美西大豆1月最新CNF贴水报价210美元/吨,折算人民币成本3936元/吨;巴西大豆12月贴水245美元/吨,折算人民币成本4039元/吨;明年2月巴西新作大豆贴水135美元/吨,折算人民币成本3740元/吨;由此可见美豆目前有价格优势,但空间已较此前收窄,当然纯粹从价格来看,明年巴西大豆新作4-5月船期榨利可能更好。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即使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可能不会给美国种植者带来太多直接支持,因为中国压榨商已经获得充足的大豆供应,足以满足他们今年大部分以及明年部分时间的需求,导致美豆销售的窗口期缩窄。此外中国估计在12月和1月还需要采购约500万吨大豆,而巴西供应更有利于满足这期间的需求。另外据StoneX及AgResource等机构此前预测,在巴西新豆明年初收获上市之前,中国有可能采购500万至1000万吨美国大豆。
市场连锁反应:美豆回暖与巴西溢价的博弈
中国重启美豆采购的消息,已迅速在国际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在我国商务部正式确认马来西亚会晤计划后,美豆价格已上涨60-70美分(较10月上旬的阶段性低点涨幅逾100美分),核心驱动力正是对中国采购的预期提振。对于深陷“出口困境”的美豆市场而言,中国的采购至关重要——尽管美豆当前库存3亿蒲式耳、库销比6.9%处于相对紧张水平,但受出口缺失影响,以及2025/26年度南美大豆产量持续创纪录的全球市场背景之下,其价格仍处于弱势区间。市场分析认为,若中国正常采购美豆,其出口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库销比有望下调,价格可能突破1100美分,甚至在单产下调叠加采购恢复的情景下冲向1200美分。
与此同时,巴西大豆市场正面临溢价消退的压力。此前,由于中国采购集中于南美,巴西大豆维持着一定溢价,但随着中国转向美豆采购的预期升温,加上巴西新季大豆播种进度加快(马托格罗索州已完成2025/26年度预计面积的60.05%),市场对巴西大豆的采购意愿开始降温。10月28日,马托格罗索州大豆价格已下跌1.14%,若中国明确开启美豆进口,巴西大豆高出美豆200多元/吨的溢价或将加速消退。不过,当前巴西旧作出口压力不大,在美豆采购确定性落地前,其贴水下跌幅度有限,形成了市场暂时的僵持格局。
未来不确定性:贸易谈判与供应周期的双重考验
尽管市场对中国重启美豆采购充满期待,但多重不确定性仍笼罩全局。中美贸易关系走向是核心变量,目前双方虽达成初步谈判框架,但采购规模、执行细节仍待确认,过往多次采购预期落空的经历,让市场保持谨慎。接下来三天的市场信号尤为关键,将决定大豆进口是否正式转向美豆,以及巴西溢价能否消退,甚至影响明年3月前后进口大豆供应端的缺口情况。
从供应周期来看,美豆的“窗口期”相对有限。随着12-1月南美大豆供应季临近,国际市场定价权将逐步转移至南美,届时美豆的销售窗口期和溢价将逐渐消失。巴西新作产量预期创纪录,期末库存预计达3300-3700万吨,庞大的供应压力将持续压制全球大豆价格弹性。即便中国采购美豆,2025/26年度预估采购量仅1200-1500万吨,难以改变全球大豆供应宽松的中长期格局。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中国重启美豆采购将重塑定价逻辑。若采购落地,内盘豆粕定价锚可能从巴西升贴水转向美豆CBOT盘面,结束当前内外分化的走势;但现货供应增加也将给基差带来更大压力。而若采购未能如大幅度推进,市场将重回南美供应主导的格局,豆粕价格或维持震荡态势。
综上,中国重启美豆采购这一举措,虽为沉寂的全球大豆市场注入短期变量,却难以撼动供需宽松的中长期格局。中美贸易谈判的落地细节、美豆单产调整幅度,与南美新作丰产带来的供应压力相互交织,使得市场博弈持续升级。对于全球贸易参与者而言,需紧盯中国采购节奏、南美供应周期切换及价格性价比变化以及当下南美新作播种生长天气等,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波动中把握机会;而国内产业链则需适应定价逻辑可能的重构,平衡库存与采购策略,以应对后续市场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