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油厂的百年史,近代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史

2019-08-04
摘要:

一座经历了百年的油厂,在这整整的一个世纪里,见证了俄国渗透、日本侵华、国共争雄、国企改制、下岗倒闭等一系列紧跟时代的大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油脂行业的发展史,更是近现代中国走过的那段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体现。

本文来源qiuwenjie,作者qiuwenjie

导语:一座经历了百年的油厂,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油脂行业的发展史,更是近现代中国走过的那段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体现。

 

一、大豆出口贸易 

19世纪末期,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门户大开,列强将触角伸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油脂行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缓慢的开始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1867年英商在牛庄(即现在的营口)开办了牛庄豆饼厂,用蒸汽机做动力来取代原来的人工或畜力对大豆进行破碎,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油厂。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和远东开始了争霸,在远东地区的主战场主要就是在中国的东北。俄国凭借地利之便,早早将势力渗入东北,而英国主要是扶持代理人---日本---跟俄国竞争。 

1852年,罗曼·卡巴尔金出生于俄国波洛茨克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俄国的一位大粮商。成年之后的罗曼·卡巴尔金在父亲的引领下开始他的粮食贸易,在跟中国的贸易往来中,他意识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特产---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经济物资。

20190804/91360fdf5a5021da54ac24880f73a75e.png

1903年,为了扩展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粮食贸易业务,罗曼·卡巴尔金在哈尔滨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并计划在哈尔滨建立一家榨油厂。但随着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这个计划被迫搁浅,罗曼·卡巴尔金也离开了哈尔滨。战争结束之后的1906年,罗曼·卡巴尔金重返哈尔滨,开始了大豆贸易。

1908年2月,罗曼·卡巴尔金以一家俄国贸易公司的名义向伦敦出口大豆,开创了中国向欧洲大量出口大豆之先河。大豆运销到欧洲后,声名鹊起,立即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热门货。1909年,罗曼·卡巴尔金联合英国资本在伦敦成立了“英华东方商业公司”,继续经海参崴向西欧出口大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丰硕的收益。 

中国的大豆出口贸易就此拉开了序幕,因为铁路和出口的刺激,东北大豆产量从1910年的200万吨增长到1930年的接近700万吨,其中有60~70%用于出口。当时的中国国际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状态,而这期间东北因为大豆出口成为中国唯一大规模顺差的地区,控制东北的张氏父子也成了拥有最大财力的军阀。 

二、建厂 

1914年,为了向欧洲市场出口及与欧洲产品竞争,罗曼·卡巴尔金联合英国资本着手在哈尔滨寻址建设工厂,即“英华东方贸易股份公司”榨油厂,俗称“华英油坊”,将东北大豆就地加工。当时批给罗曼·卡巴尔金建厂土地的并非哈尔滨地方政府,而是中东铁路管理局,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叫“铁路附属地”的屈辱往事。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中东铁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和称霸远东地区,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即“中东铁路”,铁路建成之后俄国在哈尔滨设置了“中东铁路管理局”。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以后,被迫将中东铁路南段(长春至大连段)的铁路转给日本,即“南满铁路”。当时两个帝国主义在其管辖的铁路两侧取得了附属用地,拥有行政、驻军、警察等诸多权利,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华英油坊的这块建厂用地正是从俄国拥有的铁路附属地取得。从上图可以看到,哈尔滨正好位于铁路线的交汇点,是东北亚的铁路枢纽,往西可以连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往东可以直达海参崴,华英油坊建在铁路边上,正是要凭借物流、交通之便利。

罗曼·卡巴尔金拿到的这块土地有将近4万平方米,工厂从欧洲进口了一整套当时非常先进的加工设备,并在1915年建成投产,投产时工厂有二层楼房一栋,制油车间、锅炉房、仓库、简易宿舍及食堂各一栋平房。当时这家工厂就规模和设备先进性来说,在哈尔滨属于首屈一指的模范工厂。投产之后正直一战爆发,工厂向欧洲出口产品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颇有远见的罗曼·卡巴尔金把利润全部用于新设备的投资。

 

据史料记载,华英油坊投产之后,1917年双盛泰油坊开业,此后外国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相继在此兴办制油厂,鼎盛时期有十几家油坊,盛极一时,哈尔滨的油坊街因此而得名。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华英油坊旧址与油坊街,图片来自百度地图

三、发展 

有道是福兮祸之所伏。罗曼·卡巴尔金万万没想到给他带来巨大收益的一战,最后也让他破产。从晚清俄国势力渗透东北开始,俄国的货币卢布也随之而来。在当时的哈尔滨,无论是铁路运费、异地汇兑、外贸结算、商品标价、买卖交易,都以卢布为本位。一战后期,为了应对巨额的战争开支,俄国政府大量增发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在中国停止了卢布的兑现。罗曼·卡巴尔金在从事贸易活动过程中,一直坚信俄国货币并使用俄国货币,因此也没能逃脱历史的行程,他的企业完全破产。 

不过性格坚毅的罗曼·卡巴尔金没有放弃,1921年在引入外国资本改组企业之后,华英油坊重新崛起。1922年在工厂经营步入正轨之后,70岁的罗曼·卡巴尔金选择了退休,把工厂交给儿子亚科夫·卡巴尔金经营。 

亚科夫·卡巴尔金接手的华英油坊是一笔丰厚的优质资产,经过9年的发展,华英油坊拥有了东北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先进的榨油加工设备。当时工厂有水压榨油机22台,大豆加工能力达到5400俄磅/天(约合88.4吨/天),年加工约3万吨。因为采用的先进设备,出油率能够达到12%,比一般的油坊出油率高了一两个百分点。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华英油坊一流的欧洲设备,图片来自网络

1923年,公司开始向市场提供精炼豆油,这在当时在中国是一个创举。未经精炼的豆油有一股豆腥味,不少非大豆油传统消费区的人们普遍不适应这种味道。华英油坊采用当时先进的精炼工艺,生产出了澄清透明、没有异味的精炼大豆油。在一张当时的广告宣传单里是这么写的:

专造洁净之豆油及英美式之豆饼

新设欧式滤净式豆油机为北满洲第一之创举,现已制就

此项滤净之食品豆油并无掺杂,味极纯和且无异味,可以代各种食油

......

另外华英油坊还采用了马口铁罐和玻璃瓶来罐装油,有1普特(约16.38kg)规格和5磅(约2.27kg)规格的,这应该是中国最早雏形的包装油。不过当时中国的工业普遍落后,这类包装油基本都是供少数的外国人和达官贵人专用,普通民众是消费不起这类“奢侈品”的。直到将近70年后在深圳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下线,中国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包装食用油。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包装食用油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中国人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华英油坊的广告宣传单,图片来自新浪博客“故纸旧影哈拉滨的博客”

退休后的罗曼·卡巴尔金选择在巴勒斯坦度过他的晚年,于1933年去世。在他从事贸易活动的近60年间,不断探索、坚持不懈,认识和发掘了中国大豆的巨大价值,赢得了“满洲出口贸易的初始者”的称号;他创办的华英油坊首次为东北引进了先进的制油技术,设备先进,规模巨大,产品质量上乘,为中国的油脂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伪满时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全境;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随着日本的入侵及其经济渗透的加剧,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消解国内经济压力以及对外战争的需求,日本在东北进行了疯狂的投资,并组织了所谓的“满洲开拓团”实施移民,把东北变成他们发动战争的军需基地。

在这种情况下,华英油坊也陷入了困境,经营状况不佳并且营业额连年下降。1939年,在多年的亏损下华英油坊的资产已经成为汇丰银行的抵押品。同年7月,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公司股东把油坊作价伪币130万元兑给伪满大同酒精株式会社社长徐鹏志之手,并更名为“满洲油脂株式会社”。 

徐鹏志是哈尔滨早期的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的产业众多,在伪满时期他投靠了日本人。在他经营下的华英油坊生产的产品不许内销,全部运往日本。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9月工厂也随之停产,工人自愿组成护卫队护厂。哈尔滨解放后,徐鹏志被宣布为汉奸,没收其全部个人财产。 

五、战争后方 

多年以后,已位居国家领导人的他站在原华英油坊的二层楼房办公楼面前,准会想起第一次闻到从车间里传来蒸炒后大豆香味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面对着日本苦心经营几十年,具有丰富的资源与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东北,国共两党各自调兵遣将,尽派精锐去抢占先机。面对着K党的装备精良的全美械部队,T党刚开局的时候并不顺利。1946年初,在吃了几次亏之后T党全线撤退却到松花江以北并站稳了脚跟,开始了在黑龙江省进行土改、剿匪和根据地建设。当时的黑龙江省,就是T党对抗K党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还成立了工业部,统一管理东北地区轻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华英油坊就归属工业部工矿处管理。马前卒工作室有一篇讲辽沈战役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就是讲T党在黑龙江省的建设,有兴趣可以看看:

回顾辽沈战役(一)——别让我拿到一个省 

1947年7月,东北工业部工矿处任命了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担任华英油坊的协理---就是工厂的二把手。这位年轻人当时刚刚从晋察冀根据地走海路途径大连到达哈尔滨,到了工厂之后,他的办公室和宿舍都在工厂的那栋二层楼房里并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华英油坊这一年多的岁月占据了一章的篇幅。 

那时候的华英油坊仍然是当地规模最大、设备较先进的油厂。在大豆收获的加工繁忙季节里,工厂有六七百号工人;生产空闲的时候,只保留少数的工人骨干负责维护保养机器,其他的工人就辞退了。 

在回忆录里他还提到一个技术细节。当时的榨油机榨出的油需要用过滤垫布来过滤杂质。过滤垫布用的是从日本进口的一种韧性比较高的纤维材料做成的,但是战后日本已经不再生产这种产品了,而工厂里的存货也即将消耗殆尽。这时工厂的经理(一把手)设计了一种混纺材料,用马尾毛掺在羊毛中进行混纺,通过试验最终解决了豆油过滤的难题。 

他在1948年9月离开华英油坊前往苏联留学,当时辽沈战役正在拉开序幕。辽沈战役是T党对K党展开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役,在101的指挥下,四野经历52天的战斗,消灭了K党在东北55万精锐部队。战役同时也是后勤的对决,在这场战役中,作为四野大后方的黑龙江、吉林提供了天量的各类物资。在纪念辽沈战役5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从后方运送前线的物资里有豆油2000桶,食油200万斤。想必作为后方规模最大的油厂华英油坊也提供了不少的豆油。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做好后勤供应人民支援前线——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图片来自网络 

六、建国后改制 

1948年,华英油坊改名“东建油脂厂”,建国后又改名“哈尔滨油脂厂”。在1957年之前,工厂一直还是生产豆油、豆饼为主。在一张哈尔滨油脂厂的产品广告单上,还列出的豆油的各项指标,有兴趣的业内人士可以看看: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哈尔滨油脂厂产品宣传单,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

规格

表面观察

清澈透明

气味

正常

滋味

鲜美

颜色

黄=11,红=1(淡黄色)

沉淀物

比重

0.9260/155℃以下

水份

0.1%以下

酸价

0.5以下

皂化价

186~195

碘价

130~140

黏度

230/30℃

闪点

320℃

冷实验

15℃

 

1958年,工厂再次改名为“哈尔滨油脂化工厂”并且改为生产日化产品。关于本次重大变更并不清楚具体原因,但很有可能跟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有关。 

建国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吃饭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大豆相对于水稻、小麦、玉米这些淀粉类作物,亩产很低。在填饱肚子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只能压缩大豆的种植面积了。1957年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是1.91亿亩,1958年急剧萎缩为1.43亿亩。到70年代末萎缩至一亿亩,仅为建国初期的一半左右。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宣布要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根据新闻的报道今年的大豆一共种植了约1.4亿亩,差不多就是1958年的水平,离最高峰还差了三分之一。 

虽然不再生产食用油了,但是日化产品其实也是油脂工业的一个分支,各类洗涤产品都要用油脂作为原料。随后工厂还曾更名为“哈尔滨化工试验厂”、“哈尔滨化工三厂”,1985年改名为“哈尔滨轻工化学总厂”,这是这家工厂的最后一次改名。这段时间工厂主要以生产各类肥皂、香皂为主。著名的“松花江牌”香皂正是这个时期的明星产品。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松花江香皂和哈尔滨增白皂,图片来自网络

1996年7月,当年那位年轻的协理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考察黑龙江,再次回到当年工作的工厂。看着将近半个世纪之前上班的办公楼依然很结实,他感慨万千留下了一张照片。这个时候的工厂改生产塑料产品,效益已经很差了,只是勉强支撑。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七、尾声 

我没有查到工厂何时停工的具体消息,想来在上世纪末的那场波及全国的下岗风潮,这家工厂的命运大概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从天眼查上查询“哈尔滨轻工化学总厂”,目前的状态是“按主管部门要求处理善后事宜。 

华英油坊旧址在2007年被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列入哈尔滨市拟定的第四批保护建筑范围,并在2010年被正式公布为哈尔滨市第四批历史建筑;2012年正式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周边建筑已经拆完的原华英油坊二层楼房,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1月的一篇报道《冰城欧式老建筑华英油坊旧址获保留》里提到:

位于香坊区红旗大街1号的原哈尔滨轻工总厂目前已被拆迁为净地,但一处欧式风格的二层小楼被保留下来,在一片空地中格外显眼。据了解,这处小楼为上世纪初英籍犹太人在哈开设的华英油坊的旧址。 

华英油坊最后一次出现在新闻中2014年8月《黑龙江日报》的一则新闻《哈尔滨又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灭失:华英油坊旧址被拆除》

不久前,笔者得到坐落于哈尔滨市香坊区的华英油坊旧址被拆除的消息,十分震惊。于本月22日赴现场调查,发现华英油坊旧址的确已经消失,原位置新建了一个与原形制并不一致的仿制品,四周被正在建设中的十余栋高楼包围。经了解,黑龙江昆仑会诚投资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设“罗马公元”小区,此处建筑已拆除数月。 

也许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看,这个楼实在太破了,跟在建的高档小区实在不匹配。并且因为建筑物年岁太久,修起来也麻烦,还不如拆掉重新盖一个仿制品呢。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位于哈尔滨罗马公元小区内仿制的原华英油坊二层楼房建筑,图片来自百度地图

 

从1914年俄国犹太商人罗曼·卡巴尔金建立华英油坊,到2014年华英油坊旧址仅存的这栋二层楼房被拆除,正好经历了一百年。在这整整的一个世纪里,这家油厂见证了俄国渗透、日本侵华、国共争雄、国企改制、下岗倒闭等一系列紧跟时代的大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油脂行业的发展史,更是近现代中国走过的那段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