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花生生产与消费大国,其进出口贸易却正经历着结构性转变。2024年,中国花生产量约1923.1万吨,年度总需求达1989.0万吨,自给率高达97%,是中国自给率最高的大宗油料作物。自2016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中国已从传统花生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且逆差持续扩大,2024年进口量达到123.11万吨。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内花生供需缺口扩大、大宗油料市场联动共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亟需系统研究与战略应对。
一、油用花生进口拉动型增长成主因
2016年首次出现花生净进口,2022年花生进口量达到149.75万吨。2024年花生进口量达到191.84万吨。这一转变主要因为油用花生进口驱动: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但花生种植面积受种植效益和政策调控影响增长有限,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同时,印度、非洲等国花生产量迅速崛起且价格优势明显,其到岸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生产价格,形成成本优势。
二、进出口结构深度调整,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稳步上升
花生进出口贸易结构演变同样显著。出口方面,花生果与花生仁为出口主打产品,占比80%–90%,其中花生仁份额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是受出口国对花生原料及制品的关税、运输成本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花生酱作为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从2004年的1.81%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5.17%,成为第三大出口品类,显示中国花生正逐步从低附加值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进口结构变动则更为剧烈:近年来花生油进口增长迅速,2024年占比达40.23%,其中自阿根廷进口的高油酸花生油增长尤其显著,反映出国内对高油酸花生油的需求缺口——部分国产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达不到75%,且收购价格过高,需依赖进口调配。同时,花生仁进口比重迅猛提高,2024花生仁占进口总量的49.52%,主要被用于工业加工。
三、进口来源多样,产品——国别绑定特征明显
中国花生进口市场呈现出来源多样的特征。2024年,印度作为中国花生第一大来源国,占总量31.52%;塞内加尔、苏丹等非洲国家成为花生仁主要供应地,合计占比超54%。因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自美国进口花生占比降至4.89%,但中国花生进口来源众多,花生供应链韧性较强。此外,花生进口产品类型与来源地紧密相关:塞内加尔、苏丹等非洲国家主要出口花生仁,印度、阿根廷、巴西则以出口花生油为主。
四、拓展花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政策建议
针对这一结构性转变,中国花生产业需以系统思维和战略举措推动转型升级,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一是提高产业链韧性,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前产业竞争的焦点已从产量规模转向价值层面,中国花生产业需补齐深加工短板,重点发展高油酸花生油、花生酱、花生蛋白、花生红衣(花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由花生原料出口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聚力突破关键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品质。
二是实施标准化与品牌化双轮驱动战略。 标准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应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覆盖生产、加工、储备运输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同时,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花生品牌,推动出口企业应接轨进口国质量标准并获取相关认证,从价格竞争迈向品牌竞争。
三是积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花生全球资源配置。 支持国内生产与加工企业“走出去”,重点加强与塞内加尔、苏丹、阿根廷、巴西等合作伙伴的全产业链协作,共建花生现代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和物流仓储。将国内先进的育种、种植、机械化、加工技术与合作国的自然禀赋相结合,提升当地花生生产效率和加工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稳定花生供应链。
(来源: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周力、周曙东、马进红)